文/书山花开
❂原诗
有客有客,爰来爰止。秉直司聪,于惠百里。
餐胜如归,聆善若始。匪惟谐也,屡有良由。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6】
有一位来客,有一位来客,来到此地做官。
公正办事,体察民情,恩惠覆盖了百里山川。
接受至理如同回家一样欣喜,
听到善言总像第一次听到那样新鲜。
我们不只思想和谐一致,还多次愉快地共同游览。
一边谈笑,一边眺望,我心中的忧愁已经烟消云散。
遇到如此开怀的欢乐,不喝个痛快且不回返。
真高兴有位知心好友,能同我一起游玩。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7】
有客来自他乡,来到此地做官。
秉公正,察民情,恩惠遍及乡县。
欣然采纳至理,虚心听取善言。
彼此岂只投缘,常常携手畅游。
且欢言,且眺望,消除内心烦忧。
放开欢畅胸怀,不醉怎能罢休?
知音令我欣慰,愿得与我共游。
【温洪隆《陶渊明集新译》,p20】
有一位客人,来到我家停留。秉公作君耳目,惠爱全县百姓。采纳胜理如归家,聆听善言若初闻。我们不仅谈得和谐,还能多次畅游。一边谈说一边远眺,借此排除我的烦忧。无拘无束欢聚,喝到醉了方休。真高兴能情投意合,有客人正伴我畅游。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5】
陶渊明的家乡治属柴桑县,柴桑县县令刘程之(后改名遗民)于元兴二年(403)弃官隐居,接替他的便是这位丁姓县令。由刘程之的介绍,渊明逐渐也与他成了莫逆之交。从时间上推算起来,本诗约作于义熙二年(406)诗人四十二岁隐耕园田居之后。看来丁令较年轻,诗人视之为后俊。“秉直司聪”以下四句是对这位贤良地方官的赞美,更确切地说,是寄寓殷切的期望。这也反映了陶渊明政治理想中对基层官长的要求。诗的开头写迎客的惊喜,诗的结尾归结到结交的基础。篇幅虽短,然情酣意畅。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6】
柴桑县是陶渊明的家乡,柴桑县令刘程之于元兴二年(403)弃官归隐,接替他的便是诗题中姓丁的县令。由此可以推知此诗约作于义熙元年(405)前后,陶渊明约四十一岁左右。这首诗分为两章,首章颂扬丁柴桑的贤良美德,其中也寄寓了诗人的殷切期望;次章写他们在一起开怀畅游的情形和情酣意畅的心态,浓郁的情意之中,透露出和谐的喜悦。
【张彦《陶诗今说》,p125】
这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作。它在陶诗中有一个少见的特点:在共计十四句四十二个字中,几乎都饱蕴着诗人“欢快”的心情。本诗写于何年,研究家的认识又不尽一致,有的说写于诗人五十四岁(公元418年);有的说写于诗人隐居归耕之后的四十二岁;还有的说写于四十七岁。总之,是刘程之(刘遗民)辞官去庐山隐居之后,丁县令承接其职来柴桑与陶公相识之后即席吟诵之作。从诗中看,丁县令是一位俊彦之士,比诗人陶公年轻。诗人对他寄予厚望,所以自始至终和谐友好、充满欢乐,寓期盼于交游之中。由此,间接反映出诗人的爱民情怀。陶公的四言诗,继承了《诗经》的笔法和格调,颇有《诗经》韵味。可见诗人陶公功底之深、笔力之强劲。然而,文句亦较深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