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我们的朋友吗
奇形怪状的老人
哥们儿老张昨天被惊到了。他出地铁时,一个六十多岁操南方口音的老太嘴里边嘟囔,边摇小碎步尾随而来:靓仔电话借用一下。
事发诡异,老张第一反应是埋头疾步准备先脱身。不料老太见叫不住人,马上三步并两步一个前冲双手扯住老张背包带子,大声嚷道:还我手机,就是你拿了我的手机。
张兄也算半个社会人,怎奈事发于雷霆之间,一时人僵在原地语塞愣怔了。回神后果断打110报警,5分钟警车到现场。老张稍一解释警察叔叔就明白了原委,并且说明,二位要到附近的所里调监控段官司。
这时老太又嚷着要借警察的手机用一下,拨通一个号码后免提中传出一女子的声音:妈,你的手机又忘在家里了。
事后细思有点恐,老太只是感觉有可能被地铁中身边某人摸了手机,马上跟踪试探,最后生扑了上去。难道时间把一部分人训练成老特工了吗。
我上班的写字楼长期盘踞着几家卖伪劣保健品的公司。他们的手法是先免费派发鸡蛋,纸巾这些小礼品把老头老太太引入会销现场,再通过一些编造的噱头忽悠老人上当购买。
形式严峻的时候一大早就会有几十个老人冲过来,神奇的是他们不愿意排队,经常和赶时间的上班族有冲突。老人们最愿意喊叫的一句话是:我是老人,我有老人证的,排什么队!
开始我们还对这么多老人即将被骗感到愤慨和担心。听多了他们在电梯里的交流对话才改变想法。原来很大一部分老人是职业撸羊毛选手,人家一天要走四到五个场,可以斩获20多颗鸡蛋。他们也会假装的更老糊涂一些,避免被销售员识破。
所以我严重怀疑岁月沉淀会让人越来越好这一观点,时间不一定催生出温良的智慧老者。那时间和我们是什么关系呢?它是我们的朋友吗?
最宝贵的和最无用的
读过《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详细介绍俄国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这个统计法成为他生活的骨架,既实现了高效率又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时间管理方法的核心是坚持长期详细的时间使用统计,并阶段性作出分析报告。当时读完这本书莫名其妙的感觉很兴奋,好像学到一个大招,并迫不及待的开始效仿实施。柳的年代没有智能手机,时间记录就是手写在专门的小本子上。
我想现在怀揣苹果这一利器,做起来应该更容易吧。结果是咬牙坚持一周后决定放弃。开始遇到的问题是疏漏,总是忘记记录,事后再回忆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就不准确了。这样搞了几天后焦虑感增加,记录时间成为了额外的负担。最后产生了“这样记录时间有什么用,我好像有点傻”的想法。
现在知道自己当时的问题了:因为大多数人本能的有时间管理焦虑,所以我看到这本书时就有点来劲,认为疯狂记录时间可以缓解焦虑。然后是实践后感觉无法坚持,又带着疑惑放弃。
其实我忽视了柳比歇夫如此偏执的管理时间,其背后的目的是要完成他的学术目标。人家这个“奇特的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学术书籍和昆虫标本。
热爱的事业目标是主角,再玄幻的时间管理法也只是配角。我的问题是当时主角不明确,配角自然感觉累赘并且演出困难,也就很容易放弃了。
时间显然是柳比歇夫的朋友,他的每时每刻都是其钟爱事业的好助手。以时间为友的前提还是要目标明确,否则时间可能会变成最无用的东西。
我曾经有过迷失的经历,多年前公司被骗了不小的一笔钱,导致现金流困难。我这个以稳健严谨自居的经营者感到非常羞愧,小自尊差不多要崩溃了。
当时情绪焦虑,抑郁,同时丧失了目标感。认为原来做的事情没有价值和意义,感觉事事都无聊。多出很多无用的时间,人却感觉很累。幸运的是三个月后自己状态调整过来了,对时间的感受也恢复到正常。
这次经历让我体验到目标和价值感的重要性,即使是短暂的迷失也会感觉时间成了最无用的东西,浪费时间又会带来度日如年的疲惫。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做是最累人的。
我们都是幸运儿
村上春树说过:首先要感恩自己没有在长大的过程中因病早夭。原来感觉这句话有点矫情,现在深有共鸣,换一种说法:非常感恩自己能基本健康的活到今天。
五年前我的两个发小因为突发心脑血管病,一个离世,一个侥幸生存但留下后遗症。接着另一个关系非常好的同学又因为检查出晚期胃癌,半年后匆匆离世。
三年前骑单车摔了一下,右臂的骨头居然断了,住院期间认识了病友30岁的广州仔阿明。他一出生就是下肢海豚足,20几岁因为肾脏萎缩,开始了长达10年的透析。他的胳膊像枯树干一样黑瘦,上面还有很多因为透析造瘘留下的大疙瘩,看上前去触目惊心。
让我钦佩的是一路苦难重重的阿明乐观豁达,精神状态很好。他开玩笑说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是有两条健康的双腿,哪怕1天也行;现在的梦想变成明年能换一部电动轮椅,高科技很酷的那种。
过一天少一天!这句实在话有点丧。好像时间有罪过,带走了我们很多美好的东西。换一个说法好很多:过一天就多拥有了一天,或者说多赚了一天,当然又是你独特唯一的一天。
我们知道佛学强调“当下”的概念,因为过去和未来都是我们主观臆想出来的。当下这一刻起决定作用,它既是过去也是未来,他不仅是朋友,他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全部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