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七缀集》读后

《七缀集》读后

作者: 程序员札记 | 来源:发表于2023-04-20 08:01 被阅读0次

《七缀集》是今年读完的第一本购书。能成为第一,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书的篇幅短小,除去序言后记,一共七篇论文,共计一百八十三页。如果除去引注的书单,还要再打个八折。其次是第一次系统性地阅读文学学术论文,新奇之外更多的是折服,所以就一口气读完。

选择《七缀集》的原因是因为陈引驰对钱钟书个人及其学术论文的推崇。近代以来的文学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贯东西。通过对外来文化的掌握,配合时代的大势,不断反省,创造和丰富中国近,当代文学。而钱钟书作为翻译家,同时又有《围城》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其素质自然位列头班。从这个角度来看,王朔,莫言,余华这些土生土长的当代作家,由于时代所限,只能通过翻译来接触外来文化,依然能够取得傲人的文学成就,除了个人的才华横溢,也是国运上升的一种表现。同时钱钟书的文学论文不多,因稀而贵,更显诱人。

《七缀集》的论文里有五篇是围绕诗来写的。过去觉得诗就是一种直观的优美。意境隽永,韵律悠扬,言简意赅。后来跟着高居翰(James Cahill)学习了<the pure and remote view>才发现中国诗与中国画不但是中国文人特有的艺术创造,更是中国文化审美的底蕴所在。再后来,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发现诗更是中国人独有的哲学之道。在诗里,中国人用感性来暂时逃避理性的痛苦,再汲取感性的安慰与鼓励之后,继续用理性来克服和解决问题。最近又跟着Steven B James教授,通过《理想国》学习政治哲学导论,发现原来苏格拉底一直挑战的是《荷马史诗》所树立的“诗意公民”(Poetic Citizenship),也即已爱国,守法为代表的集体性公民。从中发现,外国诗与中国诗的地位,用途,流变尽然如此相似,又如此迥异。故此,为作者的论文选题深深叹服,果然大家风范。

除了选题,作者剖析的视角也很独特。《中国诗与中国画》与《读拉奥孔》讲的是书、画审美的异同,最后点出同时具备空间感和时间感的文字创造,不但可以向读者传递丰富的信息,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容纳读者参与到创作中来,这才是符合“尽善尽美”这一最高审美标准的创作形式。

《通感》讲的是人物理感受间的通感和移觉,例如眼观的“红”,可以描写为耳听的“闹”。通感打通了文学的任督二脉,犹如酿酒从单次蒸馏变成了多次蒸馏,滋味、层次的组合几何式增长,升入到了一个无限广阔,又无限深邃的新境界。

《诗可以怨》讲的是诗的创作动机。怨敛喜散,常常是郁结不去的愁怨造就了诗中上品,这与古希腊文学视悲剧为最高文学似乎一曲同工。

《汉译第一首诗〈人生讼〉及其有关二三事》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讲了中西诗的同与异,以及中国第一批外宣工作人员的局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缀集》读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vv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