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先生写的《细说红楼梦》是第一次接触,读起来却十分合胃口。这套书分为上下两册,千页有余,我利用两周零碎的时间将其读完。
这套书是东风送的,既然是他送的,我自然觉得此书的分量很重。有时候,心理起的作用,会给原本可能暗淡的事物增添些许光辉。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次问东风,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他以为我要测试他,我说不是,只是做简单交流,然后他说出了薛宝钗的名字。接着反问我,喜欢谁?我说真性情的人,他说林黛玉,我说惜春也不错,小小年纪就将这红尘看破,不必经过人世间的种种苦痛就直接悟出了人生的意义,让人敬畏。他说,这并不是好事。我没有接着往下说,或许,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是真的羡慕惜春,渴望能像她一样,早点把红尘看破,早日解脱于俗世,不再为尘世间的烦恼所束缚,至少可以做到无欲无求,无欲则刚也好。
其实,红楼梦,这本书我并没有完整的看过,影视剧也只是看了某些片段。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至今都处于不甚明了的状态。就冲这点,让我对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才情更是钦佩不已,红楼梦的诸多细节都经得起细推敲和深研究,所以这也是红学研究者层出不穷的原因所在。
研究红楼梦,那是集大成者的事,对于我这种不求甚解之辈只能浅薄的谈谈我的一点点感受。
说起书中的两条故事线,第一条便是贾府的兴衰史,同时和第二条宝黛的感情线也是分不开的。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写的很精彩,写盛况的时候热闹非凡,到处是鸟语花香,人间天堂,冬天也是暖的,写衰的时候,一片荒芜,物是人非事事休,前后对比十分明显,作者在用前期的盛来为后期的衰做铺垫,与其说写盛,不如说是为了写后来的衰。
这样的写作方式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事物发展到顶峰必然会走向衰落。美好的东西总是如烟火那般璀璨但是却逃不过转瞬即逝的宿命。就像书中的妙龄女子一般,在最美好的年华,把欢声笑语留在了大观园,到后来一个个被赶出去后,大观园成了一片废墟,再也不见任何生机。
很多人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因为故事的主人公黛玉死了,宝玉最后也出家了。从这个角度看的话确实充满了悲剧色彩,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但是,话说回来,红楼梦又不单单是一部写情爱小说,它有其背后更大的现实意义。从根本上讲,它在向世人传递一种观念,是非成败转头空,人应该太执着于名与利,而更应该活出道家的思想境界。如果把一切都看开了,也就会悟出人生的终极意义。
其实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十分浅薄,至少缺乏深入的思考,这或许就是我艰难下笔的原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能和作者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 自以为对文章的内容或者作者要传递的思想了然于心,可是,真正欲要把文中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时,却又发现,开不从心,那些本以为很明了的画面,落入笔端时,只剩下苍白无力。这就是我读书的悲哀之处,也读过不少书,但是真正消化的凤毛麟角,有时候我会想,那么我看书还有何意义呢?
其实我挺恨自己在求知过程中的不求甚解,只一味的追求速度的状态,也曾试过改变,但收效甚微,很想知道我能否得到真正的改变,就像眼下我准备把教师资格证和驾照拿到手,这两件事算是今年对我最重要的事,但是我却一拖再拖,心里十分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上面,于是就产生了想要和得到之间的对立矛盾,更是加重了焦虑的心绪。果然,焦虑都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
逃离舒适区,确实很难,可是,想要摆脱平凡,需要做的哪一件事不需要走出舒适区呢?
思考,行动是我不再焦虑的最终解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