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年级,语文课由每周九节减为六节,但是教材内容并没有变少,难度和容量却上了一个台阶,课文变长了,深度也增加了,每课还要学十到十三个生字,两课时根本进行不完。
最近就一直为课堂上教学内容进行不完而焦虑,有时候凌晨两三点醒来就在想这个问题。想来想去觉得问题的根源,有一部分在于我们课前对教材吃得不透挖得不精,授课要点把握不准,课堂上这也想讲,那也想要,反反复复,绕来绕去,抓不透,点不准。
想到这些就不得不说说公开课和竞赛课了。我们一直对公开课、竞赛课心有诟病,觉得是在作秀、表演。实际上,回想我所上过的和听过的公开课,总体的感觉是一节课能进行平时两节课的内容,也都抓到了要点上,学生也都能掌握。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公开课、竞赛课,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经过反复提炼,定位很精准。不偏不倚,不高不低,切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实情。精准的目标既契合了学生的学情,又为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二是公开课、竞赛课,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无效环节,均经不起磨课的检验,要么被淘汰,要么被修改,最后呈现的一定是最优化的教学环节。
三是公开课和竞赛课,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在反复磨课中,逐一被审视、选择和验证过的,是磨课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本团队最高智慧的呈现。
经过这样反复打磨的课,还会遭人诟病,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前期设计投入的智慧成本特别高,家常课根本没有办法和他相比。如果每一节家常课都付出这样的代价,做老师岂不会被累死。
的确,家常课做不到公开课和竞赛课的精致。但是,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比如课前,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细研深挖,准确定位目标,优化环节设计,精选教学方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优化。尤其是要注意,分清知识的主次,梳理好课堂教学的主环节。长此以往,不但可以练就准确把握课堂的能力,也可以解决课堂效率不高,淤堵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