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读毛姆的成长小说《人性的枷锁》

读毛姆的成长小说《人性的枷锁》

作者: hy9be | 来源:发表于2017-01-21 16:13 被阅读530次

    今天说的这本,是著名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也有翻译成《人生的枷锁》的)。坦白说我自认为对长篇小说的欣赏能力一直没有很好。好些茅盾文学奖的书,什么《钟鼓楼》啊《一句顶一万句》啊等等,都中途放弃了。国外的一些名家,比如像米兰昆德拉,我也是靠着不断的自我鞭策才勉强翻完。

    但是毛姆的书就很对我的胃口。毛姆对自己的评价是“杰出的二流作家”(well up in the second class)。我喜欢他的书应该也是因为他这个定位契合了我半吊子的文学鉴赏水平。另一方面,毛姆在书里经常探讨的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突破自我的这些话题,在我看来是很意义重大的。同时他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中流露出来的,对东方文明看轻物质享受和积累、专注当下体验的生活智慧的推崇,也暗合了我极为皮毛的对中华文化和佛学的景仰。

    这本小说从主人公菲利普幼年失去双亲开始,一直写到他快到而立之年时(?我的估计),悟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结束。小说属于一类叫“成长小说”的题材。类似的书还有《布鲁克林有棵树》《安琪拉的灰烬》等等。这类书传递的能量大都很正面,一般都是不小心选择了hard模式降生的主角,如何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不断奋斗最终收获美满人生状态的故事。顺便说一句,詹姆斯乔伊斯的神作《尤利西斯》也是这一类作品,不过那本书我是努力了不到一百页就放弃了……

    说回本书。这部小说的情节很丰富,我尝试了几种概括但总觉得不得要领主次不分层次不明,所以故事本身还是留给各位自己去领略吧。这里只谈谈我的感受。

    小说的一条主线是菲利普对人生的一系列重大抉择:

    • 在特坎伯雷家乡的皇家公学即将拿到奖学金升入牛津大学投身宗教的时候,选择去德国接受新式教育
    • 在从德国回到英国被安排去会计师事务所做了一段学徒后,决定放弃会计师职业,去巴黎学习绘画
    • 在巴黎被著名画师指出不可能成为一流的画家后,最终选择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回英国
    • 在迷茫之际,决定要子承父业做医生
    • 在医学院读书期间,在和米尔德里德的虐恋中不断的自我折磨和轻贱,但最终走出来
    • 在因为米尔德里德几近破产不得不退学并食不果腹,而后拿到大伯的遗产的时候,选择回到医学院完成学业
    • 在医学院毕业以后,选择去大家都不愿接近的脾气古怪的索斯医生手下做助理
    • 在索斯医生接纳并器重他,提出要和他合伙开诊所的时候,决定坚持自己的梦想,助理任职期结束后离开去游历外面的世界
    • 最终为了能和萨莉在一起,放弃了远游的计划,“向幸福投降”

    菲利普的几乎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在突破一层“枷锁”。第一次,突破的是寄居家庭强加给他的信仰和职业。第二次,是突破了周围人对“不正经”的偏见,追求自己的爱好和激情。第三次,是认识到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也达不到一流的水准,自己终将会是个平常的人,并最终平静的接受……再到后来,突破对自己的跛脚的自卑,走出自己畸形的爱情,找到职业的方向等等。但同时,每一次的抉择都伴随着茫然纠结悔恨,以及非理性的狭隘和冲动……就像卢梭说的,“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菲利普一直都身处枷锁中,跌跌撞撞稀里糊涂的突破了一道,过不久就又被套上下一道。虽然完全看不出方向,也没有尽头,但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往复中,菲利普从一个敏感自卑的残疾孤儿,最终成为了一个成熟温和的优秀医生。小说写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就结束了。如果这是真正的生活,不难想象菲利普后面还会有事业受阻、夫妻关系、下一代培养、中年危机等等的问题。但是还有多少问题都不重要了,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人生没有既定的意义,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又一个有意或无意、潇洒或狼狈的选择中谱写出自己的“意义”的。书中克朗肖送给菲利普的波斯地毯启示了菲利普的结论:人生就像编织一个地毯,有近看的不规则的明暗起落,最后才会成为独特美妙的花纹。细想算是个蛮不错的比喻。

    另一条主线是菲利普的爱情。初恋的荒唐很快过去,来到核心的影响了人生进程的几段爱情。就像那句玩笑说的“谁年轻的时候还没爱过几个人渣”。菲利普对本书第一女主角米尔德里德完全非理性的迷恋,几乎毁掉了他的人生。他明明很清楚的看到并厌恶米尔德里德毫无曲线的身材,因为贫血而白的发青的病态皮肤,以及内心粗俗浅薄却总想要过上等生活的妄念,但是仍然拼命的想得到她。哪怕被她一而再的欺骗和伤害,只要她给自己一点机会,菲利普就会毫无保留的再次跳进爱情的漩涡里。与此同时,和米尔德里德两段关系的间隙在和诺拉的感情里,他感受到了真正的爱、包容和一种积极平和,但又保持进取的生活状态。但是当米尔德里德重新出现,他几乎是毫不犹豫的离开了诺拉。最终米尔德里德也再次背叛了他。书中对菲利普这段心路历程的描写非常细腻,有一种真实得让人看着心里发慌的感觉。各位自己去读读吧~

    说到这里想起一句话叫做,“你被伤害过,也伤害过别人,才知道爱是一种慈悲”。虽然我觉得最后萨莉作为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几乎是从天而降的大团圆有点过于刻意了,但是不可否认,菲利普在面对萨莉的时候体现出来的带着清醒自知和责任感的热情,让这个结果也没有什么不合逻辑的地方。而他的这些改变,无疑也是来自于之前“那些女孩教我的事”的。

    最后一章菲利普决定为萨莉放弃远行梦想的那段第三人称转述的内心独白非常温馨,各位领略一下一个收获“美满的人生状态”的人是怎么想事情的:“他的理想是什么?他曾经想看透这生活的复杂与无为,勾勒一幅精密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可他从没发现也许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都更加闪亮。”世间投降了还能这么开心的状况可能也就只有这一种了。但是没人会否认,向幸福投降这事是很美好的,如果有得投你自己也愿意投的话。

    总结一下,小说是在告诉我们,正是因为人生的枷锁无处不在,突破的机会也无处不在。人生极有可能完全没有意义,但也正因此,我们才更应该坦然的去面对束缚自己的枷锁,做出选择、突破自我。由于我们自身的非理性和无知,这个过程会非常的艰辛和苦难。但是通过这个反复的过程,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的图案就会慢慢自己浮现出来。

    我觉得毛姆是有存在主义倾向的。粗俗的说存在主义的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让你不要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要企图顺着一个上帝视角的人生地图游刃有余的到达目的地。人生像一场很狼狈的绘画,画笔和纸一出生就已经塞到你手上了。你完全不会画画,给你的一张白纸也让人很没有安全感搞不清到底该画什么。但是换个角度想,也正是因为手里的是一张白纸,如果摆脱了作茧自缚的心态,完全可以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况且没准画着画着成后现代艺术了呢哈哈。

    末了提一句,叔本华和柏拉图都很反对把小说作为教育材料。大致的原因是认为虚构的、经过艺术处理的东西会让人很快习惯去套用理想化的概念(比如绝对的善恶美丑),而不能直接从第一手的感官体验出发,总结出自己的思辨和认知体系。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脱离自己体验的道理哪怕再正确高深,也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所以,看完小说最理想的状态其实并不是悟出什么道理,而是怀着书中体会到的复杂思绪,更用心的投身当下的生活。再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只能做开胃菜,真正entree的滋味还是需要自己来体会。

    第一次写长篇小说的书评,发现真的挺难的,不知道从哪说起。难怪文学评论家可以当个全职工作来做。。这次先这样了,我会面对这个枷锁,争取以后能突破一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毛姆的成长小说《人性的枷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zg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