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克隆猴诞生有什么意义?
自1997年首个体细胞核移植克隆动物“多莉”羊出生以来,利用细胞克隆技术诞生了马、牛、羊、猪、骆驼等多种大型家畜,还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猫、狗等实验动物。但与人类最相似的灵长类动物体细胞克隆的难题一直悬而未决。
据中国科学院公布,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11月27日诞生,10天后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姐妹”俩的基因,来自同一个流产的雌性猕猴胎儿。科研人员提取了这个猕猴胎儿的部分体细胞,将其细胞核“植入”若干个“摘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结果产生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后代,这个过程也就是克隆。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北京时间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布该成果。
经过五年研究攻关,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了两只食蟹猴,这也是世界首例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诞生的灵长类动物,对于构建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世界级成果今天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上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细胞》出版社首席执行官、《细胞》期刊主编评价“该成果是一项令人兴奋的重要工作,这是全世界科学家花了二十年时间才达到的技术里程碑,它有潜力引发动物研究的革命并帮助研发治疗人类疾病的新方法”。
体细胞克隆,就是一种将体细胞培养后注入去除遗传物质的卵子,通过人工方式激活后再送入母体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体细胞克隆猴,就是利用猴的体细胞,复制出相同个体的过程。
专家介绍,“中中”和“华华”的出世,意味着可以在短期一年内产生遗传基因完全一致的大批猴群,标志着我国将率先在国际上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介绍,目前科学研究已经知道很多脑疾病的基因突变基础,比如说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还有很多运动障碍相关的疾病等等,这些都是我国科学家们接下来将要利用体细胞克隆猴展开的工作。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说,克隆猴的成功,将为脑疾病、免疫缺陷、肿瘤、代谢等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
对于两只克隆猴诞生您怎么看,欢迎评论!
本文由微信“MJ掌柜”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