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波罗的海沿岸,萧瑟、寒冷,特别是到了夜晚,海上看不到一星灯火。作者居住的海边小屋,像孑立在雾茫茫的深渊边上,收音机里播放的乐曲,反而更衬托出一种无边的寂静。
村子旁的海中,有一座高大的花岗石岩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渔夫们在上面刻了一行铭文“悼念所有死于海上和将要死于海上的人”。
看到这些字,作者有些伤感。但他的朋友却认为,恰恰相反,这只能说明,人类是永远不会屈服的。越是艰难,越要勇往直前。
或许,这行铭文可以这样解读“悼念所有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这片大海的人。”
由此,作者联想到,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无论发生什么,作家都不应该间断自己的事业,这就是一种使命吧。要听从心灵的召唤,时代的召唤,人民的召唤,人类的召唤。
荷兰作家爱德华·德克,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穆尔塔图里”。这是拉丁词语,意思是备受苦难的人。
他出身于航海世家,曾被任命为爪哇岛的行政官员,要是按“正常”的路线行走,他本该前途无量。可是,当看到荷兰政府和大商人对爪哇人的长期奴役,他无法保持沉默,不得不挺身而出。他连续发声,力陈必须公正地对待爪哇人。于是,掌权者视他为危险的怪物,甚至说他是个疯子。
怕自己的呼声被淹没,他以笔为刀,用小说的形式来抨击在爪哇的荷兰人。
可以想象,也因此,他不但没有了本该有的高官厚禄,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被迫离开了祖国,指望能在异国挣到哪怕一小块面包。因为没钱,他无力带妻子儿女一同离开,甚至无法联系,因为他们穷得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一个作家,始终不能忘了自己肩负的使命。
终于有人愿意出版他的书了,受尽折磨的穆尔塔图里当然十分欣慰。但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原来,这是荷兰当局的一个阴谋,以一笔为数不多的钱买断版权,故意只印少量的册数,将书价定得非常昂贵,这同禁止出版又有什么差异呢?
没能等来最后的胜利,穆尔塔图里就与世长辞了。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为“征服大海”贡献了最后的能量。可以说,他的作品不是用墨水写就的,而是心血凝聚而成的。
与他同时代的画家梵高也有类似的经历。梵高活着时,尝尽艰辛,籍籍无名。他认为,画家的使命,就是用全部的天才对抗苦难。
他不需要谄媚什么人,即使生活困顿不堪,他也会同无家可归的人分食最后一块面包。他用画布改变了大地的面貌,让人们在明快浓厚的色彩中体会到了美。
看到这里,对于写作,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家写文,不仅仅是为了悦己,还应当承担着文以载道的使命。正如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所说的:“作家最大的幸福是:不把自己视作特殊的、独来独往的人,而是做一个和一切人一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