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心理咨询师交流群中,有人转发了一篇文章,其题目,仿照的是被热议的《中国不缺朗读者,中国最缺赛先生》,而取名叫《中国不缺懂心理咨询的人,缺的是懂心理科学的》。读后,我觉得作者所说的并不究竟,今晨拟就心理现象、心理科学和心理咨询再作进一步探讨。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学过基础心理学的都曾被教导说“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但是,正如无数国人在说起中国文化时都说“博大精深”,但具体“博”在哪里“深”在何处,却一无所知一样,教科书也都在说完“十分复杂”后却对心理现象的复杂程度语焉不详或干脆打住了。
让人不解的是,教科书却会基于这种“十分复杂”的纯主观假设而推断说“正因为它的复杂性,使得不少人在研究心理现象的时候,走入了歧途”——这已足够荒唐!更甚者,会进一步推论:“这就是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产生的认识上的原因”。
当然,接下来就是那句任何一个心理学工作者都耳熟能详的话:“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心理做出了科学的解释,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这两个科学的命题是我们认识心理现象的指导思想。”
如果你对文化、历史、哲学有所了解,一定觉得这样的说法有多么得自恋或不自量力!就像心理科学所认为的“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心理学家们是否想过这个结论恰恰是人的大脑做出来的?
对此再不理解,请您思考一下为什么韩国人会称自己为“大韩民国”,或日本鬼子为什么张口就是“大日本帝国”,或者想象一下韩国人把端午节申遗成功时的兴奋,估计你大概就知道什么是井底之蛙了。
心理真的十分复杂,复杂到没有人能够说明白它是什么,因此我也就没必要在此啰嗦。
心理科学就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科学,它有着明确的定义。我所学的教科书给出的定义是: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当然,在心理学的视野下,作为概念的心理或心理现象就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外延包括: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心理状态(意识、注意),个性心理(需要、动机、能力、人格等)。
我个人觉得,如果您能像我这样把心理现象和心理科学如此简洁地表述出来,即使不能证明您懂心理科学,也足以说明您所走的心理学之路是正确的。
当下的中国,无数打着心理学幌子的人,所走的道路其实是偏了或干脆错了——他们已经把心理学不再当作科学,而成了一门玄学。
我想,这也应该是造成“懂心理科学的”人缺乏的原因之一吧?
“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按照教科书上的原话,如果我问你:心理咨询属于基础心理学还是应用心理学?
你要是回答说属于后者,我完全有理由判断:你既不懂心理咨询,也不懂心理科学。
不服?教科书上说: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来,咱比较一下,你能发现心理咨询和心理学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别傻了!
想想,管理和管理学有关系吗?教育和教育学有关系吗?你拿到了管理学的博士学位就会管理吗?我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风生水起,非得学过管理学吗?你是教育学家,怎么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啊?
很多人只是有一搭没一搭跟着听了几天课,然后按照习题集背了背,勉强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结果做心理咨询的能力和水平却远超那些学心理学科班出身的。这是事实,已经与你信不信没有关系了。
因此,我想说:对一个职业心理咨询师而言,懂不懂心理科学和心理咨询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能不能做心理咨询,而且能够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毕竟,心理咨询师不是为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服务的,他的服务对象是求助者。
那么,作为一种职业活动的心理咨询是科学吗?这才是最值得思索的。
尽管教科书上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但现实却却要比回答复杂得多。
我想返过头来,从质疑心理学的科学性谈起。
“狄尔泰区分了两种科学,即精神科学(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精神科学以心理学为基础,同自然科学一样也是严格的、合理的科学模式。自然科学使用客观的量化方法,其基本取向是解释(explanation),即发现因果关系;而精神科学则是用质化的描述方法,其基本取向是理解(understanding)。从这种观点看,心理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但心理学并没有脱离科学,而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科学。”
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心理学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科学,但是仍然没有回答心理咨询是不是科学。
从进入心理咨询这个领域起,我就没有怀疑过心理学是科学的论断。但我也从来没有把心理咨询当作科学研究来操作过。
任何智商在70以上的人,大概都会通过“管理学的博士并不见得是个好的管理者”这样的事实,类比得出“心理学的博士也不见得是个好的心理咨询师”的结论。博士学位的获得是掌握了科学心理学知识的明证,但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所必须的,却要比掌握了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更广、更多。
我认为,心理咨询活动或曰职业的心理咨询是科学、艺术和人文的三位一体——其科学成分只占1/3,这一部分是可以传授的,属于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而艺术和人文则是难以通过诸如讲课的方式传授的,属于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进门的“门槛”是前者,而修行的结果则取决于每个人的艺术气质和人文关怀能力了。
心理咨询的艺术性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尽管没有严格的框架。
加利福尼亚大学有着30年心理治疗经验的科特勒(Jeffrey A. Kottler)教授说:“干我们这一行的人们,不能确定我们到底属于科学家还是哲学家,是专业技师还是艺术工作者。对治疗师到底应该在医学院校、教育、自由艺术还是社会工作学科接受训练,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想,这样的意见没必要统一:关键是教授哪些知识、培训哪些技能,而不是在哪里学习与培训。
新阳光心理研究所所提供的培训方式,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始终贯彻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紧密结合。我们明确指出,培训教材是为考试用的,而并非成为未来的咨询师所必备的。
“现代心理学的四大分裂之一是当前最为严重的要数科学家-实践者的分裂,即从事基础研究的心理学家同从事临床等应用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的分裂。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往往认为从事临床应用的心理学家过于肤浅,属于‘工匠’范畴,是低层次的工作;而应用心理学家则认为基础研究的心理学家钻到了科学的象牙塔里,脱离实际生活。”
这话说得很通俗,也很实在。
如果你再尖锐地问我:那么,心理咨询师是否需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关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这个问题我只能回答:那得看个人的爱好和精力。引用一段文字,供心理咨询界的同行们参考:
“实验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交集何在?显然没有交集。我访问了12位有执照的心理治疗师,他们为病人看病,施以治疗,但对这些实验(指所谓“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却闻所未闻,也不在乎它们对其工作有何影响。这些学问尽管都归属于心理学领域,但却缺乏共通一致的准则,这是一个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心理治疗对于相关领域的资料未能加以吸收利用,两者间落差究竟有多大?心理治疗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是治疗病痛,使人心神舒坦。另一方面,实验心理学则不断探索有关服从、恭顺等道德议题,着重在使人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做应该做的事情,并对此引以为荣,便能感到自尊。临床心理学家所受的训练向来要求其忽略价值判断,以绝对超然客观的态度对待病人。”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一个没有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人(当然不能成为合法的职业助人者),能否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达到与职业心理咨询师同样的效果?
这问题我已经有了肯定的答案。
心理咨询,只是众多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解决心理问题,可以靠心理学专业知识,也可以靠人际沟通的艺术和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