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过几本小巫的书,没那么认真写笔记,不过现在看来其实很多她的观点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在孩子婴儿、幼儿期还是获益匪浅。现在我女儿4岁多,恰好是时候看这里训育的观点。
第一部分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家长要想纠正孩子的行为,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有很多孩子的行为问题,其实多数都折射了父母在小时候的遭遇,比如自己的母亲曾经脾气暴躁,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哭闹时就比较没耐心,自己就像自己的母亲过去一样。
看自己的问题、分析自己比较难,大概可以审视这几个方面
1. 我们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的自身缺憾
2. 配偶身上令我们不满、又无能为了的缺点
3. 生活中的挫折给我们留下的屈辱
4. 面对未知和未来所产生的焦虑担忧
父母潜意识里的力量远远超过显而易见的语言交流的力量,所以如果父母心里有这种恐惧、或者对孩子的某种看法,孩子都会感知到,相反,如果父母自信是自己优秀的、孩子是独特的,就会培养出自信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转化自己的情绪为朝气蓬勃,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也会让孩子充满勇气和信心。
第二部分讨论什么是真爱和心理疆界
什么是正常的孩子?独立自律、团结友爱、活泼健康,有Equilibrium--心灵的宁静与平衡,这个源头来自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接纳,从而深刻的感知自己的价值,身怀坚实的自信,内心有强大的力量,拥有这种自信,拥有爱的能力和美满的家庭生活才是幸福的基础。
孩子最大的未卜就是父母能否接纳我,在很长时间里TA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来确认这个问题,“我必须是重要的,否则我就无法存活”,如果母亲给孩子足够关爱,孩子就不会浪费精力来试图取得接纳,而把精力投放在自身的成长上来。这需要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用实际行动向孩子证明这个悬念的确切答案。因为确认“爸爸妈妈永远不会遗弃你,永远不会忘记你的需求”因为确认“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孩子才会有精神健康的基础、自律的基石。
什么是真爱?真爱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真爱的目标是心灵的成长。相反的,有条件的爱--“不听话就不喜欢你了”,凡事包办的不负责任的爱,依赖的爱--“我太爱你了,没你我就活不下去了”,无法满足的爱--“怎么才98分,为什么不不是100分”,讨债的爱--“为了你我耽误了事业,你可得好好学,才对得起我”,都不是真爱。具体的行为,真爱是付出--时间、精力、关注度的付出,是认真的倾听,是勇气--即使有一天孩子离开自己也要勇敢接受,是鼓励独立--哪怕是反对自己,是尊重个性和他们的选择,是改变自己、愿意向孩子学习,是严于律己。
心理疆界我的理解就是要对什么是自己需要负责任有个概念。从婴儿出生起,就逐渐跟父母建立生理和心理疆界。
1. symbiosis--共生。出生到4个月 --婴儿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妈妈对孩子的需求有求必应,才能使孩子有归属感,以后即使妈妈不在身边也感到安全
2. hatching--孵化。5-10个月,婴儿可以把自己和妈妈、这个世界区分开了,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3. practicing--实践。10-18个月,儿童可以走路、说话、有种超人的感觉,也为此而兴奋,所以这时阻止他们他们会非常愤怒,父母需要设立安全界限,又不限制TA为发展做的探索。
4. rapprochement--恢复和睦。18个月-3岁他们回到现实,万能的幻觉消失了,感觉到自己仍需要妈妈,但反抗意识仍然很强,喜欢说“不”,也对所有权很敏感、不愿意分享,所以这个时候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强迫分享,学会倾听,让TA有所选择,同时也接受别人的“不”。 3岁的孩子应能接受:1)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情,又不至于丢掉自我,2)对人恰当说“不”,而不担心失去对方的爱 3)接受他人的拒绝,而不冷落对方。
了解了这些,父母应该在孩子不同的时期,尊重、接受他们的个性,也在孩子3岁左右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并承担自然的后果,品尝生活的真实滋味,包括痛苦的经历,不要把孩子当自己未竟梦想的工具,而是也打造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做一个独立的人,父母以身作则。
关于社交,3岁之前可以协助TA跟小朋友表示友好、用语言来表达反对,大点了后尽量让TA自己处理,总结经验,其他社交上也是,比如先示范给孩子如何去收银台付款,再找机会鼓励孩子在父母陪伴下交款。
第三部分 训育儿童自律
什么是训育?英文是displine, 守纪律、守规矩。训育=自律=承受痛苦的能力,但不等于就简单的听话。中国父母喜欢说的“听话”,其实有点泯灭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的思考,听话的孩子因为怕不听话就失去父母的爱,而害怕自己积极进取、敢说真话、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长大后也可能只是把分歧藏在心里,而表面表示随和,其实并不理想。面对孩子最初的"不听话“反抗,其实应该既给同情又坚持原则,比如“我知道你很生气,可是你还是要把别人的东西还回去”。父母完全的接受孩子的个性,有助于孩子成年后全心全意的爱别人,而不会被胁迫于压力,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比如女孩子谈恋爱时男方提出性要求,甚至要挟“爱我就答应我”,如果父母在女儿小时从不接受她的独立性,她会害怕拒绝了这个男人就意味着关系的破裂,而如果父母一直允许孩子表达自己、接纳自己,她会注重自己的感受,会勇敢的说“不”,而不怕失去。
训育成功、心理疆界建立的好的孩子,不怕对人说不,能明白1)如果对方因自己的“不”而生气,是对方的问题,2)不让对方的怒火影响自己的情绪,3)不让对方的怒火指使自己做不情愿的事,4)准备好,需要的时候,远离对方,保护自己。 懂得维护自己的疆界,也就是懂得怎样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把不良影响拒之门外。
训育的4原则:
1. 延迟满足:先经历痛苦、战胜痛苦,从而增进享乐的感受。在孩子得到足够爱的情况下,让孩子学会等待--也随着孩子年龄成长,等待时间变长。在18个月前我们尽量第一时间满足孩子需求,到2岁左右,孩子就可以逐渐懂得等一会、等一分钟不那么可怕,4-5岁的孩子不会因等待发脾气了,6-7岁可以理解“先写作业后看电视”的要求了,12岁时孩子应能自觉先完成作业,15岁的少年应该不用任何人监督了。但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能以身作则,比如全家人遵循固定的时间表、在社交中,培养TA“轮流、等待”的意识、孩子正在玩的中间,需要大人等一会时,大人也尊重的等一会,并且逐渐的建立孩子的时间观念:把活动排个顺序,先去乐园、再去商店,给具体的活动来界定时间:妈妈洗完手就来,“今天吃了2个巧克力了,明天再吃”,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
期间父母要以身作则遵守时间,发现孩子延迟满足的举动及时表扬、鼓励孩子。要有恒心坚持训育原则,但孩子如果在困了、饿了、情绪不好的时候要注意,强制推行训育原则可能要碰壁。
2.承担责任:在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了解,凡事做了选择就有其后果,这对培养自理、自立非常重要,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有人习惯性的抱怨:别人不够理解自己、我不得已、都是因为你我才...,是...逼我的,我也没办法,等等。听上去都是他们的生活不在自己的掌控中,别人在控制他们的生活。从小逃避了责任,长大了就是逃避了自由。学会承担责任有很多涵义:为情绪承担责任,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生观靠自己来决定,对自己的评价、对学习任务的态度、对家庭的态度都是人生观的一部分;自己的行为有后果、自己需要负责任。从想到哪做到哪,到考虑、评估自己行为的后果,做父母的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何培养责任感呢:1)分清楚是谁的需要。孩子:妈,我要喝水。妈:你自己去拿。孩子:你给我拿。妈:是谁渴了?我渴了吗?孩子:那好吧,我去拿。谁的需要谁就去做 2)运用行为的自然后果。3)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和权利。按时吃饭就不会饿,一口气把糖吃完,今后几天就都没的吃了。 如果非要买这个贵的玩具就要一个星期不能吃冰激凌,或者减少什么其他孩子喜欢的活动。在父母心平气和的情况下给孩子这些选择,就避免了用父母的情绪做为砝码改变孩子的行为,“不听话爸爸不喜欢你了”,这其实暗示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而不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是为取悦于人而守规矩,就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而用行为的自然后果给孩子选择权,孩子就知道,对自己不利的后果是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避免的,自己做的选择对自己很重要,要谨慎对待。
3. 忠于真相:给孩子一个能理解的又是真实的世界的概念,而不为TA粉饰太平。孩子摔倒哭了,妈妈打地面:这个坏地,打他打他不平--这不是忠于真相。忠于真相意味着要面对痛苦,痛苦的经历其实对孩子也是好的磨练;意味着乐意接受对自己的挑战,也同时增强内心的力量;意味着永远说真话、诚实,不妄言、不要挟以达到某种目的;意味着给孩子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意味着接受自己孩子的独特性;意味着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勇于检视自己,承认根源在做父母的,而不是指责他人;意味着随孩子的改变而更新态度;意味着成为祖父母时也不自以为是。
4.求得平衡:平衡给予我们灵活性。孩子想要闪亮的蜘蛛侠的鞋,可商店里只有不闪亮的蜘蛛侠的鞋,或者闪亮的不是蜘蛛侠的鞋,不能两全其美,让孩子很痛苦,但必须做一个抉择,孩子最终选择了一种鞋子,这就是灵活。这种训育的精髓就是“放弃”,因为放弃是痛苦的。放弃的第一反应经常是愤怒。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愤怒。孩子到2、3岁,大脑主要发育主观本能的脑干,这时需要让他们肢体、肌肉的自由发展,到5岁左右,主管情绪、记忆的边缘系统趋于成熟,到12岁左右主管智慧、理智、道德的皮层趋于成熟。训育的任务是在他们还不能掌控自己情绪的时候,化愤怒为解决问题的动力,找到最佳方案,容许他们发泄、给共情、帮助他们走出愤怒。儿童需要学习才能掌握如何控制情绪,通过体验才能促进大脑神经元的链接,让孩子每天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就是一直促进神经元链接、增强智慧和信心的练习。
儿童的不良行为往往来源于自信心的丧失和卑微感。父母没耐心等孩子自己完成,动手替孩子做事情、经常和出色的儿童比较都是种暗示“我太小、不够好、太慢、太笨”从而造成卑微感,所以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父母自己。
孩子偏激的行为的目的总是隐藏起来的,比如这4种行为的潜台词:
1)获取关注:我要你给我特别的关注和服务
2)展示力量:我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3)寻求报复:我要跟你扯平
4)委顿逃避:我没希望了,你别再要求我做什么了
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反应,如果你马上变的情绪化,而且每次都这样,很有可能孩子是在博取你注意;改变我们的手段,如果你发现孩子是要博取你注意故意不吃饭,你就不劝TA也不喂TA,如果TA目的是在于报复,你可以克制自己不伤心而说“我很遗憾你这么做”;最关键是改变我们的态度,比如你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名次、时时刻刻在提醒TA哪里做的不好,等于告诉孩子:我对你缺乏信心,没我的指正,你就什么都做不好。 国外的一个孩子8岁了g还常常写反,老师没让他重写300遍, 所有人都包容了这个常见的错误,到了一定年龄,自己自然就更正过来了。而如果你关注的是孩子的进步,孩子就对自己更有信心。
奖惩系统不如行为的自然后果来的有效。奖惩系统最大的效用是奴役一部分儿童,再将另外一部分儿童变成造反派,比如奖励小红花其实是鼓励孩子为了那个奖励去做,而不是因为是自己的责任去做。如果孩子自律、负责的行动,这是TA应当的,我们没必要额外奖励。而惩罚仅仅暂时镇压了某种行为,没有消除行为的效果。而自然后果,是符合逻辑的结果,写作业磨磨蹭蹭,但是必须按时睡觉,明天就只好自己面对老师,穿衣服不快点,那就只能妆容不整而去幼儿园。这样孩子对结果会有个预期,也更有控制能力,便于她下次改变行为。
实施行为后果法父母要做到1)狠下心来,让孩子经历自己行为的后果,必须说话算数,如果说话不按时吃饭就饿肚子,而孩子一哭就心软让TA吃,就达不到效果 2)仅仅实施行为后果,不要实施父母的情绪后果--正常的行为因为这是恰当的,而不是为父母高兴 3)并非对孩子说:我不管你了,而是时刻为孩子提供支持、理解、鼓励,让TA明白父母不是和TA对着干,不要说“我早跟你说过”,也要帮孩子分析问题、找解决办法,因为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避免一种后果 4)保持冷静态度、平静的语气,充满爱意的目光和肢体动作 ,也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调整自己。
训育儿童要掌握主动权,倾听孩子,并予共情非常重要,尤其是通过父母的语言表达孩子说不出来的情绪,孩子才能感到父母深切的爱、理解,明白父母不是在命令、而是在帮自己。尤其是在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时、孩子体验某种不良行为的后果时、遇到困难感到灰心丧气时、当孩子对重大话题:性别、生育、死亡等进行探索和思考时,要蹲下来试图从他们的角度和目光看世界,予以共情。
培养“神童”容易,培养“正常”儿童却十分困难,因为需要父母严格自律。我们必须接受每一名儿童的独特性。成长的自由不仅指行动、探索、意愿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做自己”的自由,这需要父母和孩子一同的努力的改进自己、不断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