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回到家里,一头扎进一本新书里,每次拿到一本新书,就像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地,我的内心被书籍滋养着。
看到封面的一行字,全世界都想上的课,这是我一直的梦想,至今未能实现。
我有一个疑问,世界上真的有一门可能让全世界都想上吗?这样的奇迹真的存在吗?
不过由于最近我的课堂增添了许多游戏的元素,我可能相信是不是游戏可以让这样的实现?但是我转念一想,游戏作用也很有限,什么是可以吸引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呢?
最近我的恩师在不断分享给我们数学与文化之间的文章,我就在思考是不是数学应该用他本身的数学魅力去吸引孩子?
那么我的思考又与这本书有怎样的关系呢?
说心里话,让我购买这本书的欲望,可能恰恰是来自于自己对课的一种追求,自己试图想要让孩子们喜欢自己的课堂。
这的课堂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有时候孩子们会非常的吸引,尤其是孩子们被动画的情境嗯,被丰富的内容吸引,还有的时候孩子们被吸引,孩子们之间互相的争辩,最多的情况,还有孩子们之间互相的启迪和欣赏。但是我觉得这里面唯独欠缺了些什么?
我想找到自己课的问题,在阅读了全世界都想上的课的第三章,我突然发现,课堂上吸引孩子们,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问题。
“的确,要说桥本先生的课跑题,那目力所及,跑题真就是无处不在。他的课本就总是沿着《银汤匙》本文无关的岔路不断开掘下去的,甚至于《银汤匙研究笔记》中的有些地方就像是要探一探究竟能跑题多远一样!只要小说中有零星线索,桥本先生就会由此深入下去,把我们带入完全不同于《银汤匙》的另一个世界”
“干支是什么?
“谁能说出十大天干?”
“谁知道十大天干这十个字的训读读法”
“大天干这十个字的训读,最后的音节都是兄弟两个音的,反复这是为什么?”
“能写出12地支的汉字日式训读和中式阴毒,谁知道每一地之首对应的动物?”
“甲子园球场的命名与十大天干有什么关系吗?”
“什么虚岁61教还历?”
“谁能说出还历之后的长寿称谓?”
“请说明论语中的年龄用语?”
“《百人一首》诗云,’我住皇都外,辰巳结草庵。幽深人不解,反胃忧愁山。’诗中的辰巳是指哪一位方位?”
“时入草木眠的丑三大概是几点?”
“什么是24节气”
“今天是立春的说法,成立吗?”
“土用丑日有吃鳗鱼的习惯,这里“土用”是什么意思?”
“请在土用之外举出与24节气有关的季节用语”
我没有列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因为这里面引起我关注的是这些问题,能够提出一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
联系到自己的课堂,我思考最为深入的就是课堂上所有的问题来自于哪里?如果仅仅是来自于教材上的例题,显然然是非常的单薄,那么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哪里来?
如果孩子们提不出那么多问题,作为老师,我是不是应该用更多的问题吸引孩子?
在我看来,作者在这里说跑题恰恰是给我启迪的事情。
我的课堂,为什么常常没有跑题?
温暖的阳光洒在床铺上,房间一角的绿萝爬满了书房,还有许多的书籍整齐地摆放在窗台,我放下这本《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为了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答案,我思考着思考着。
今天的这节课,我认为我根本就没有跑题:
一,从时间的角度,我很想要节约时间,很想要自己的课堂高效起来,我常常只是围绕教材当中呈现的一些问题,或者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从时间上,我就没有给跑题留出更多的时间。
第二,从空间的角度,现实的课堂当中,学生也有很多新的生成,当然,这些新的生成都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其实学生在通过直观到半抽象到抽象的图表征的过程当中,我自然的接纳了学生所有的看得见的想法。从空间的角度上,其实我所展示学生的作品也是有原因和层次的。
第三,从个别的反馈,孩子们表达自己真实想法之后,对比着不同孩子的想法,可以看得到学生之间的不同,当然有的孩子也可以接纳和他人的好的地方,并且善于改进自己不好的地方。学生的表现从不接纳到接纳的改变,让我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当然我用今天自己上的这节课,回顾自己整个教学生涯的课,可以说多数的课并没有跑题。可能在我们平常看来没有跑题,是一个大前提,但是今天阅读了嗯,这本书之后,我相信对我最大的启迪就是所谓的跑题,它真正的意义在于继续往下探究。
结合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在思考,如果我再继续讲《去奶奶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跑题呢?
1谁可以画出完整准确的示意图?
2谁可以清晰地表达示意图?
3你是如何改进示意图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改进?
4如果我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把示意图画得更好吗?
5 你认为在示意图画图当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6 你认为,示意图在解决问题当中的作用是什么?
7 画示意图和不画的示意图有什么区别?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