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者/エンジニア 公衆号:曰本杂谈
今天由于个人原因休假一日,专门跑到上学时常去的国际交流会馆,遇见了多年前常常聊天的日本老爷爷,感觉十分亲切,以下文字均一气呵成,没有多少修改。以后会重新修改规范。
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再见到那位老爷爷,见一次就会少一次吧。
就是这样的人生 在我看来他看上去差不多只有六十五-七十五岁,后来他才跟我说他今年已经八十四岁了,总是骑车来国际交流会馆,教外国人日本语,虽然是京都人,但和我平常所见到的京都人非常不一样,平易近人,每句话每个动作都非常的真诚,没有什么装饰的成分,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我问他为啥不坐车,他说到车站走路太累了,我在想我八十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未来不可知,我只能默默过好当下的日子。
深处异国他乡,像这样的日本人真的是非常稀少,关心外国人免费教外国人语言,令人敬佩。
有些事本身做着是没有意义的,慢慢的,就会看见自己要找的目标和方向,打磨时光,岁月会给你一个交代,嗯胶带。
我和老爷爷谈话的感觉是很放松的,丝毫不用去过多的去修饰自己。考虑对方是日本人,是关东人,还是关西人,还是城区以内的京都人等等,找出不同的对应方式,去灵活应对,是说标准话,还是关西话,还是京都方言,说话语态是用普通方式还是一般语态,还是比较陌生的敬语等等,去确定彼此之间关系的距离,简而言之就是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在我看来老爷爷就像是一位老者,向你慢慢诉说,静静道来自己的故事。
这次去偶遇到他,还是一如既往穿着西服,戴着高帽子,一副绅士派头,给人感觉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慢慢了解才知道,毕业于名门,相当于国内的985级别,名字就不说了。
老爷爷问我当初是什么样的想法,想学日语后来来日本留学。
有时候我也是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睡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处在何处,哦是岛国,出门我还会讲鸟语,偶尔也跟市场大妈聊聊菜价,走在人群里,也很难发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被日化的很严重,也难怪上学打工的时候,一起打工的阿姨笑着问我是哪里人。
话说我学日语也是机缘巧合,或许这就是缘分,高中时代看过《活法》中文版的只言片语,感觉这个鹿儿岛人想法别具一格,敬天爱人,字字珠玑。那时恰逢日本关东大地震,我们的历史课本里也出现过手拿刺刀脚踩头颅的士兵龇牙咧嘴。这到底是怎样的国度,我只是好奇,好奇。大学在北京读的,受到过很多优秀老师的指导点播,我很感激他们,也很庆幸自己运气十分的好,应该是我经常给那些病人零碎的硬币捐款所得到的善果吧。身处帝都接触到了不少的日本人,原来岛国人是活的,有血有肉,不像是机器人,却恪守规则,守规矩。平成以后的年轻人跟我们差不多,想找份离家近工作稳定又不累的活。
老爷爷说现在的年轻人的确是这样,我们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所以能吃上一口热饭,心怀感恩,非常开心。不管怎么样大家都是拼命的工作,加班都是常态化的,不会抱怨。老爷爷出生在战前经历了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战后重建,日本经济腾飞,泡沫经济,平成废材等简直就是一部近代史的活化石。
然后我又问了老爷爷去过中国吗? 他的回答十分质朴可爱,感谢大家,下次再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