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75283/a140826a14c6cd51.jpg)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对冉雍说:耕牛的儿子长着赤色的毛和整齐的角,虽然不想用它,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
“骍”指赤色,周朝以赤色为贵,祭祀的时候也选用赤色的牲畜。“犁牛”就是耕牛,或者说是杂毛牛,因为不够纯正,所以古代祭祀不用耕牛。“山川”指山川之神,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山里有山神,河里有河神。
冉雍的父亲是冉离,出身并非士人或大夫,类比犁牛。论出身,冉雍自然难被重用,但是冉雍在孔子眼里是“可使南面”之人,德才兼备。估计冉雍有些郁郁不得志,所以孔子开导他要做到英雄不问出身,有德有才就能被“神明”看见,终究不会被舍弃。此处还有一种断句,是“子谓仲弓,曰”,意为孔子谈到冉雍时做评价,两种断句其中一个是评价,一个是对话,但中心意思一样,不会产生过分的争执和歧义,也就不必纠结取哪种断句。
在今天,一个人的出身依旧能决定其命运和前途,更何况在阶级严明的春秋时期,不是士人都不能入朝为官,只能做贵族的家臣,甚至都没机会读书识字。于此我想到一句话,那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除了在说地域的区别会造成风土人情的不同,还在讲资源的不同,贫穷的地区其教育、医疗等资源确实比不上发达城市,生病了在当地治不了或者治不好,最终只能听命,不正是一方水土之下有一方人的选择和活法吗?经济学中有这样一种规律,稍微贵一些的东西都不太愿意投放小山村地区,而且每个地方当地生产的高级货品更愿意销往外地。上述种种真实但消极,作为一个志在学论语学孔子的人,应当寻求突破和超越。
最近有一段视频疯传,是一位小女孩谈读书,其意思在说读书不一定大富大贵,但一定是条好的道路。同样,在后天努力面前,出身的劣势也不足为惧。从孔子教冉雍不要故步自封中我读出了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出身只是一个起点,有高的追求和梦想就可以去追逐,但打铁还需自身硬,练就一身本领才能“突围”,否则空谈无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