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道了创作秘诀,你也会写诗经体 ||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知道了创作秘诀,你也会写诗经体 ||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作者: 疏雨圆荷 | 来源:发表于2023-03-16 19:26 被阅读0次

诗经 国风 卫风 木瓜

《邶》、《鄘》、《卫》共诗三十篇,在春秋时代混在了一起。今天《邶》、十九篇《鄘》十篇、《卫》十篇,是汉人素以划分的。春秋时候的人认为《邶》、《鄘》都是卫国的诗,卫国疆土在今天河北南部及河南北部。西周初年,成王封他的叔父姬封于卫。都城在朝歌。即今天河南淇县东北的朝歌城。旧说邶在朝歌北,鄘在朝歌南,都属于卫。《邶》、《鄘》、《卫》多数是东周时候的作品。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⑴木瓜:木瓜树的果实,似小瓜,淡黄色,味酸带涩,有香气。

(2)投:给予,

⑵琼琚(jū):琼,一种美玉。琚,一种佩玉。琼琚,珍美的琚。

⑶匪:非。不是。

⑷木桃:即桃子。

(4)瑶:一种佩玉。

⑸木李:李子。

(5)玖:一种佩玉。  


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为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是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为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是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为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是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句子,后来便有了“投桃报李”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论传诵程度还是《木瓜》更高,它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诗经·木瓜》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朋友之情的民歌,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且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它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

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

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章法:

第一章: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第二章: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第三章: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共三张,十二句。

技巧:

陈氏《臆补》中说:千古交情,尽在数语。

牛氏《诗志》中说: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答,却说匪报也,是进一层翻剥法,

邓氏《绎参》中说:投微报重,而尚云匪报,是加倍透进法。

语言:

牛氏《诗志》中说:三叠三复,缠绵浓致。

袁枚《译注》中说:《木瓜》一诗语言质朴明朗,并运用了叠章叠句,一唱三叹,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确是民歌的特色。

真爱本无价——《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中的女孩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男子一样有着好运气,《野有死麕》中的男子扛着猎物回家的时候路遇一位怀春的女子,而《木瓜》中的女子看见一位心仪已久的男子走过,便将一只木瓜投给了他。女孩笑嫣不语,而男孩早已心领神会,忙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玉佩赠送给了姑娘。因为他知道女孩的木瓜饱含着不平常的情意,这“投”也不是普通的投,而是将一颗滚烫的少女的心掷到自己怀里。两千多年前的人们都是以互赠东西来定情,这是一种习俗。

  男子回赠玉佩的热烈反映,表示他也爱慕姑娘好久了。尽管自己的玉佩比起姑娘的木瓜贵重不知多少倍了,但是还会觉得它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意,他是想永远与姑娘相好下去。这位少女在收到男子回馈过来的礼物当然是甜蜜无比,顿时心花怒放,她也知道这也不是普通的回赠,而是一份爱的承诺。自己的可爱、质朴与直接表白,换来了自己的爱情。两厢情愿的感情,终于以一只木瓜连接到了一起,并其乐融融地持续下去了。

  在中国古代,甚至到现在,恋人之间的情谊就是以小物品为纽带的。古代时候经常以瓜果、佩戴之物连接感情,在他们看来,一滴水、一朵花、一把扇子等等都表达出深深爱意。如《郑风·溱洧》中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互赠芍药作为定情之物。

  唐代女词人晁采的《子夜歌》:“轻巾手自制,颜色烂含桃,先怀侬袖里,然后约郎腰。”意思是说我亲手为你缝制的这条轻盈的丝巾,颜色灿烂得像鲜红的桃花,我先把它放进我的衣袖中,然后再送给你来束扎你的腰身。送给恋人之前先让东西带上自己的体温,让恋人感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相连般的浓情蜜意,耐人寻味。

  《诗经》中的还有相似的女子追求男子诗歌,比如《召南·摽有梅》,与《木瓜》中幸运的少女相比,这个女孩的命运就不那么好了。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里的男孩不但没有礼物相送,而且几乎没有搭理女孩。尽管女孩一直渴望自己心仪的那位男孩能够揣测到自己的心思,保持着自己稍有的矜持与含蓄,以诗歌暗示他那么多次,可是等来等去,还是没有等到他的任何回复,只好自己一个人坐下叹气,感叹自己的容颜如梅般凋落。不过要是女孩投一个木瓜给男孩,就像《木瓜》里的女子再大胆一些,面对自己心爱的男子时,不害羞,不躲闪,从容、大胆地把自己手中的木瓜投向他,怕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不是喟叹了。

  在《木瓜》中,古代男女之间交往把问题简单化处理,不像我们现代人这样拐弯抹角。也许现代人也有自己的理由,看到过太多的付出没有回报,现在已经不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年代,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想着以付出极少换回极多,对待感情也是这样,都在算着自己付出多少,准备收回多少。

  正如有人感叹的那样:“现在的男人,就想着用一杯咖啡,去换取一个女人的身体。”这是站在女人立场上的一句话,而男人还反唇相讥:“现在的女人,就想着用一颗别针,去换回一栋别墅。”这样一来还会有真感情吗?

  要是现代人能够像《诗经》年代的男女那样简单、执著,不以一副玩玩了事的态度来对待,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几率将大大增加。说实话,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有一种真感情,当有人爱着自己时候,真的想将自己所有的美玉拿出来,来厚报那个将“木瓜”送给自己、终生托付给自己的人。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其实也是说了一段“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故事: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妻子为了送丈夫一条白金表链佩上他的那块金表,心疼地卖掉了自己那一头引以为豪的秀发。而丈夫为了给心爱的妻子买一套漂亮的梳子,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结果,两个人的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起不了作用的东西。不过,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礼物都宝贵的东西--真爱的无价。

夫妻两人买礼物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自己,都是为了对方着想,就如《木瓜》一样简单而真挚:你给我一个木瓜,我给你一块美玉,不是为了报答,只是为了两情相悦,只为了我们能够相爱。古代的男女,一相见便觉亲切,有爱慕就表现出来,干净爽朗的男女相悦。刚刚采摘下来的木瓜,随身佩戴的玉佩,信手拈来都是信物,随时相遇可定终身。欢快而活泼,怎能不让后世羡慕。

【当代阐释】

木瓜与美玉的交换

  一日三秋的煎熬让每个恋人都痛苦不已,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方能解此遗恨。但事实又绝无可能如此。如何在分离时抚慰对方的心灵,礼物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空缺,让俩人的爱意在遥隔千里时还能如在目前,接续着缠缠绵绵的情意。

  《木瓜》中的瓜、桃、李,各种佩玉,就是他们爱情的象征。

  你赠我一个木瓜,我送你一块佩玉。爱的信息在其中交互流传,爱的情意在其中增温加深。“来而无往非礼也”,传统礼教也有其自身合理之处。爱人之间不自觉契守着礼节的规范,世人生活中,礼尚往来,更是屡见不鲜。久而久之,我们对“投桃报李”体会得更加深刻。甚至说,我们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不单单是礼,更是人性。

  礼,除了礼物,还有礼节的意思。礼物尚且是事物,赠送起来可以切切实实帮助对方。那礼节呢?我们早已不需要见面作揖,叩安下跪这些繁文缛节,老套礼法。但我们仍需要尊敬每个人,孝顺父母,需要一切隐藏在繁文缛节里面的精神。

  投以木瓜,报以美玉,两者在价值上相去千里,根本没有等价的可能性。但在两个恋人之间,它们都是无价的。在他们眼里,木瓜与美玉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并不看重其物质价值,重在精神,重在象征。

  就像《静女》中的红管草,仅仅一束草而已。但爱人所赠,代表了爱人的深沉爱恋,融汇了爱人的刻骨挂念,情真意重,弥足珍贵。同时,也代表了两个人爱情的天长地久,永不分离。

黄金易得,情意难求。物质的浮躁不能沾染爱情的纯洁,一旦玷污,那就不是爱情,而是交易。

创作手法: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一)用韵:

韵脚:

每章一换韵:

第一章:瓜、琚。

第二章:桃、瑶

第三章:李、玖。

(二)句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1/2,2/1/2。1/2,1/2/2。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1/2,2/1/2。1/2,1/2/2。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1/2,2/1/2。1/2,1/2/2。

(三)结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三章整体结构:

动词+人称代词+以(介词)+名词,动+之+以(介词)+动词。匪+动+也,永以为+形容词+也!

动词+人称代词+以(介词)+名词,动+之+以(介词)+动词。匪+动+也,永以为+形容词+也!

动词+人称代词+以(介词)+名词,动+之+以(介词)+动词。匪+动+也,永以为+形容词+也!

(四)章法:

第一章: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第二章: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第三章: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 》一共三章,每章四句。

我的创作练习:

碧溪

文  疏雨圆荷

遗我以碧溪,感之以清思。匪感也,永以为依也。

遗我以碧云,感之以清文。匪感也,永以为依也。

遗我以碧月,感之以清节。匪感也,永以为依也。

网图侵删 网图侵删

相关文章

  •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qióng)琚(jū)。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

  • 我眼中的人生常态(6)

    诗经《国风·卫·木瓜》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送我木瓜,我回赠你美...

  • 《诗经.木瓜》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

  • 木瓜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

  • 【1+X】八下12课阅读:《诗经》二首

    诗经 · 卫风 ·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

  • “投我以木瓜”:《诗经》里的木瓜到底是什么?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写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

  • 064 诗经 国风·卫风·木瓜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国风·卫风·木瓜 《国风·卫风·木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

  •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赏析

    木瓜 先秦:佚名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

  • 2018-6月27戊戌年五月十四德翊社 《诗经》读书会预报 初稿

    诗经 国风·卫风·硕人 《国风·卫风·硕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

  • 2017-10-19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木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道了创作秘诀,你也会写诗经体 ||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zsd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