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故事。
说,有个乡下人十分羡慕城里的生活,于是就卖掉房产地产,摔了储蓄罐,到城里买了房子落了户。虽说他在城里辛苦工作,省吃俭用地还房贷,但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有一天,他在街上偶遇乡下的邻居,两人便攀谈了起来。他见邻居穿金戴银,满面红光,便问那邻居什么时候发的财。邻居说:“你还不知道?!你走的第二年,咱们村就拆迁了!”
许久之后,望着邻居远去的背影,他嘀咕了一句:“暴发户!”
好了,故事讲完,开始正题。
关于现代人创作格律诗(近体诗)到底该用古韵,还是该用新韵的问题,我曾多次和多位诗友探论过。大家莫衷一是,各持己见:尊古者,曰继承;依今者,曰创新。总之,往往是其志可嘉,其情可悯,但其理实在是不可喻。
我的立场还是很鲜明的:强烈提倡用新韵,不是特别反对用古韵。(无名鼠辈如我,哪有什么资格说反对!)
虽说我通常都是以普通话为依据来按排平仄和韵脚,但这到底符不符合新韵,还需考证。
可见,我也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新韵拥护者。但是,我绝对不是古韵的拥护者,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我不喜欢用古韵的理由呢,也很简单,就一条:我不是古人,说话、朗诵不会用古代口音。
格律诗之所以讲求格律(平仄、押韵、对仗、拗救等),为的是让诗读起来顺囗、听起来顺耳、看起来顺眼。但是,时过“音”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口音,所以唐人作诗依《切韵》、《唐韵》,宋人作诗依《广韵》、《平水韵》,元人作诗依《中原音韵》,明人作诗依《洪武正韵》,清人作诗依《佩文诗韵》等。
其中,广为尊古派所推崇的《平水韵》,成书于南宋。虽说它是以唐诗音韵为参考而修订的,但其音准与唐音已有出入(中国汉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观点)。那么,并不能完全符合《平水韵》的唐代格律诗,就不算格律诗了吗?
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国历代古汉语的发音,无论是读唐诗还是读宋诗,都只是用普通话(或本地方言)发音,那么,为什么如今创作格律诗却要依古代的音韵呢?如果谁能依古韵作诗,还能用唐代或宋代的口音读出来,那……打扰了,是在下造次了。如果不能,那他写出来只能叫“哑诗”。不好意思,这话说得有些过份了;那就罚我再讲个故事吧:
从前有个人坐船渡河,一不留神,他的佩剑掉进了水里。此人不慌不忙,拿出小刀,在船舷的某个位置上刻了个记号……
http://m.iqiyi.com/v_19rr11fgo4.htmlhttps://m.v.qq.com/play.html?&vid=q0367c69yv7&ptag=v_qq_com%23v.play.adaptor%233&sharekey=60af98c960ab2c521969374f99b5f3695
以上两个链接为古代汉语发音示范视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