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一小长假,我对2017年第一季度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回顾。一季度共读了20多本书,但是再回想一下,感觉什么都没有学到。在学习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就是:
1、学习效率低:每次读书后,虽然当时感觉良好,但是过一段时间又忘了,想不起来书中讲的是什么。
2、知识应用少:明知道读书最终目的是要将吸收书中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但是每次觉得书中内容对自己有用都没有开始行动,没有真正用起来。
分析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每次看到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没有将这些碎片有机地串联起来,因此达不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呢?我想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就是要进行知识管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大多数人都仅仅知道要进行知识管理,真正实践过的不多,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知识管理,也不知道怎么进行知识管理。
- 2 -
找到问题后,我立即着手学习知识管理知识:听了一个知识管理课程,看了李参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对知识管理有个大概的了解之后,再一次拿起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今天逐字阅读了序、自序、引言部分,有了新的心得。
1、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灵魂“
在徐金琪写的序《术从简,道从心》中,提到他做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媒体人,已经习惯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灵魂“,不管是写一篇文章,还是做一档专题片、演讲,都会让受众透过作品的表面去感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这就是他对”灵魂“的解释。再看看那些我喜欢的文章,都存在他所说的这些“灵魂”,正是这种灵魂深深地吸引我。要想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就需要有自己的特色(灵魂),要有能吸引读者的地方。因此以后写完一篇文章后,自己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读一遍,以此来判断是否达标。
2、成甲老师学习方法的不断完善过程
自序中包含非常丰富的信息量,成甲老师首先详细介绍了他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怎么学习”的不断完善过程。在他写反思日记进行不下去了的时候,看到富兰克林培养道德准则时,立即想到将该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每日自省,这是他对知识管理理解的入门。之后他又遇到新问题时,接触到《穷查理宝典》,芒格提到的普世智慧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于是开始建立自己的框架体系,慢慢地对知识管理形成了独特的认知。
在成甲老师的这个探索过程中,
3、学习的三个目标
一切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强调,一定要带着问题进行读书。
4、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大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概存在着三个维度:第一个是数据管理的维度,这个维度大多是数据层面的技巧,包括保持、归类、搜索、标签书单等等;第二个是信息管理的维度,这个维度关注的是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比如做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行动学习法、刻意练习等等;第三个是底层规律的维度,这个维度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自己的认知深度,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
大多数人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第一个维度上面,认为只要把每天看到的文章进行分类、保持、贴上标签就是做好知识管理了(事实上,很多人连这一步都没有做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得越多,感到越焦虑。少数人能做到知识管理第二个维度,这已经非常棒了,因为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但是在成甲老师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将自己的认识提升到第三个维度,才能让学习变成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因为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的。
利用芒格的办法,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坚持从底层思考问题,能瞬间地让自己成长起来。
5、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临界知识?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观点后,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这也是衡量你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知道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称为“临界知识”。
通过正确的训练,我们能够洞察一些规律,而通过对这些规律的应用,我们甚至能够预测与控制未来。因此,这就是《好好学习》这本书的重点,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发现我们的临界知识、临界知识具体怎么应用。
- 3 -
前几天听张萌的课,其中说到,干任何事情都不要始终处于准备的阶段,要实时用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以前很多时候都追求完美,总是想着要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在开始行动,这种想法让我经常是停滞不前。这一次,对于知识管理,我要打破这种思维,现在就行动,充分利用印象笔记,开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边实践边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