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触“心智”这个词,就是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上看到的,当时看完也是一知半解,不知道心智到底是个什么东东。现在重读这本书,书中的第1章——心智的力量,只有18页,而我今天看了两个多小时。因为不仅让我认识到了心智的差异性,更让我发现了很多坑,更新了我的认知。
笑来老师在第1章列举了很多他自己的和其他人的事例,人们心智上的差异可以大到怎样令人震惊的地步,就像书中所说:
心智力量的不同,最终会使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与另外一些人相比可能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生活中的尴尬,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工作、学习上的,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大抵都是心智力量的差异造成的——当然,也往往确实能够通过心智的开启和发展获得解决方案。并且,所有这些差异,几乎全都与时间有关。
但是这种心智的差异往往太过隐秘,要么会干脆被忽视,要么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拒绝承认。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因为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书中的几个事例感觉说的就是我,原来自己一直都是在认知上就存在问题,笑来老师的这些事例帮我发现自己陷入的几个大坑:
1、道理都懂,就是不行动
看了很多书,感觉书中的东西都很有用,也觉得有道理,知道需要去实践才能掌握这些知识,但是始终没有去行动。就这样每天都处于学习中,学完一个知识又接着学习下一个,但是没有一个知识真正掌握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坑,而且知道自己处于坑中,就是不知道如何爬出来。
对于这种个问题,自己以前就能看到,但是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找到问题的原因。今天读到书中的例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真地分析了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让自己立即行动起来。以前我总是将原因定为拖延,认为一切都是拖延惹的祸。今天才发现拖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结果,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原因就是笑来老师提到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虽然我们知道方法不错,但是我们不能确定这样做,未来到底会不会成功,能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第二个原因就是没有走出舒适区。新方法实践起来肯定是有难度,如果要真正实践起来必定要走出舒适区,而这需要突破习惯安逸的心理。
找到这两个原因之后,为自己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首先,认识到心智的力量巨大,不同心智能产生差异巨大的结果,因此需要需要开启自己的心智;其次,立即行动起来,制定突破自己舒适区的行动计划,将学习的节奏放慢,掌握才是目的;最后,每次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建立学习卡片,指导自己的行动。
2、不感兴趣,工作没激情
以前一直认为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上才能持续地做好,这样很容易造成对工作上的抱怨,工作中也经常出现消极情绪,工作没有激情。今天看到笑来老师对于兴趣的分析,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处于给自己设的一个坑中而毫不知觉。
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结合我的跑步经历,我发现笑来老师的这个分析很有道理。去年开始跑步之前,我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会喜欢上跑步,记得大学时跑1000米都要了我半条命。但是自从开始跑步之后,随着跑得越来越好,自己对跑步的兴趣越来越高。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某件事情上面做得比别人好,有优越感,慢慢地就会对这件事情感兴趣。
那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怎么办呢?首先,找到做这件事情的意义,然后再行动起来,努力去做,直到做好,就是这么简单。
3、方法最重要
我喜欢去寻找各种学习方法、读书方法、思考方法,看到各位大咖的分享,总是希望从他们那取经,每次学习之后,都暗自告诉自己:“我又掌握了一种方法”。但是拿到他们的方法之后并没有真正的使用,这就是自己掉入的第三个坑。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再好的方法,如果不坚持使用下去,那么永远只是理论上的知识。更何况,别人的方法有时候不适用于自己,只有开始时间,坚持下去,才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这其中坚持最重要。
首发微信公众号:要成长。
所有文章均原创,我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