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三国演义》这本书,差不多是家喻户晓了,现在有很多由《三国演义》演绎出来的故事,给我的感觉好像都没有最早出来的那些作品好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一方面会有先入为主的意识,另一个方面是人们站在不同的时代看事物的角度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才会有了各说纷纭的现象。
虽然说现在已经很少读《三国演义》这样的书籍了,但是从小是听着袁阔成老师讲的评书长大的,那些人物性格也会随着袁阔成老师的声音表现出来,乃至于今天对这本书的印象也是颇深的。某种程度上说,很多人的价值观形成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
相信有不少人对桃园结义的故事痴迷,在小时候,更是有很多人与诸小伙伴们义结金兰的行为。今天回头看时,固然会以成年人的视角,不免觉得那些行为比较幼稚。但是,在当时也是有着年少时对家国情怀的激昂。当然,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历史知识,知道了很多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要比演义中讲述的更丰富且精彩。
感觉到以前听袁阔成老师的评书比自己在书中看到的《三国演义》更精彩,改变成影视作品之后,反而没有书中看到的更精彩。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很大的原因,在评书和书中可以让人们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一旦般上影屏,那些心中的人物形象也被固化。
那些被固化了的人物形象,就像是戏台上脸谱化一样,较之以前的那些在心中的形象会有很大的反差。也可以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三国演义》,既便是再高明的导演和编剧,也只能遵循一个固定的原型来塑造那些人物。
在这样的情况下塑造出来的人物就少了一些新鲜感,其实,现在的人们更愿意看到一些真实的人物,而不是那些已经被脸谱化的人物。有好的文化作品为底版,完全可以塑造出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不是被原创作品固化了的那些内容。
另一个角度来看,只要底层脉络不变,一些经典原创作品是完全可以进行再创作。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演义作品本身也是虚构出来的,今天的人们也可以使用更新的技术让作品中的人物重新活起来。
从现在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今天的人们对曹操和司马懿的喜欢程度越来越高,毕竟这两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们更喜欢那些成功的缔结者,而不是那些享有虚名的失败者。
现实生活中,似刘、关、张这样的大戏依然还是会上演,但是人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三英战吕布时的豪迈,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的神武,华容道上的义释曹孟德,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三百合的双虎斗,当阳桥前一声断喝,喝退曹贼百万雄兵的勇猛。刘备的三顾茅庐让人们看到一种求贤若渴的态度,赵云跨江夺阿斗的忠肝义胆。
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的故事已经深入普遍的社会认同,人们对于关羽的崇拜已经近乎于神,武圣人的尊称也成为了民间义的代表。也可以说,《三国演义》代表的不仅是国人的智慧,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缩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