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遇见罗辑思维的方式都不一样,我认识个哥们他是在早上和同事出差的车上听到同事听罗胖六十秒的语音……而我呢是上卫生间的时候在优酷瞎逛找点视频看。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个东西是一样的:这家伙说的有道理,值得听下去。罗辑思维这家公司陪伴很多人快五年了,直到今天应该还有人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听罗胖六十秒。他们家又发布重磅产品《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上线这么久还开发布会挺意外。后来发现确实值得为它开一次发布会,今天主要是想好好的夸一下这个产品:哇简直太棒了!其实这个产品光听名字就觉得很酷了《每天听本书》。每天半小时就能听完一本书耶!
《每天听本书》使用指南罗胖说:“每次走进书店都有种绝望的感觉,那么多书何年何月能读完。”他一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我从来没有这种烦恼(这也注定了我做不出《每天听本书》这样的产品)。我的烦恼是那么多书我买哪本比较好呢?这本也好,那本名气更大……哇还有这本。真想把书店搬回家……。后来去到广州购书中心,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家实在是太小。当然我很绝望兴奋的走进去一本书都没买,好书太多选择困难症。既然要夸它自然要好好说道说道这个产品解决了读书人的刚性需求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解决用户选书的烦恼:用得到和其它同类型产品比如:熊猫书院、有书等发现很多好书自己不知道或者错过了。比如:最新一期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因为不是德鲁克最出名的著作很多人就错过了。有了《每天听本书》能大大扩大你的视野,罗胖说将来要有十万本书。闭上眼一想这就是一个超大的图书馆。以后走进书店看到哪本书比较感兴趣先打开得到听听在决定买不买。其次是对于上新的好书得到会首先解读如《哈佛中国史》。被得到那么一收录马上就火了起来。《每天听本书》如果一直做下去将来会成为全球最大的音频书籍拥有者,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
第二关于时间:对于很多很忙没有时间的人来说,肯定爱死了这个产品。每天20多分钟要是提速的话十来分钟就能听完一本书。简直酷的不要不要的!有时间的人一样需要这个产品,能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一本书值不值得买是不是值得读。这个问题一直很致命,今天终于有了药!
第三解读者水准够:得到的解读者水平都比较高,我自己说不了那么好。解读肯定有解读的意义:比如《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非常惊艳的书,要是解读者不说我都不知道这是一百年前的作品。解读者引入弗洛伊德的观点作为对照使得书籍更好理解这是在书里读不到的。
像《光荣与梦想》这类书大部头而且写的很杂,看完整本书还能记得前面百分之二十就很不错了。本书在《每天听本书》分为七期做解读我感觉就很好,解读者条理清楚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很多读完没注意到的点都说到了。
《每天听本书》使用指南有人估计要问:“你之前还说鸡肋,为什么今天又来夸呢?”《每天听本书》太鸡肋主要是基于以下这个问题关于这个产品和读书之间最本质的问题:这个产品真的能够代替你读书吗?当然不能。
罗胖以前说过这么一句话:“作者有那么多话想对读者说吗?直接告诉读者答案不就完了。”不禁要问:“这样真的可以吗?”。我们认真看一本书会看到作者如何立论如何一步一步推导最终得出答案。很多工具类或者实用性很强的书作者抛出一个观点之后会用大量的案例教你怎么做,有时候因为案例多会烦但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这样你才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比如:《刻意练习》之类。
太过于依赖于这类东西会产生副作用比如:阅读能力退化,理解问题和分析归纳知识点的能力变弱。《每天听本书》简直太精简了,《思想本质》四十多万字精简为二十五分钟。加上每个解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过往的知识面结合书籍来作为解读的依据。如果罗胖说的真的行,那他也无需费力卖纸质书和电子书。
《每天听本书》使用指南今天说书的人太多一夜之间冒出那么多优质的读书节目,这得感谢罗胖因为是他让这个市场变成了资本的宠儿。比如:最近火起来的上官文露。文风华丽一口有型的播音腔,配上低沉优雅的古典音乐感觉就像古老的电台之音复活了一般。我最喜欢的还是:看理想《一千零一夜》的梁文道老师(以前是罗胖,现在他不干了)。得到的解说者多半都是三段论比如:本书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书主要讲了三个问题。听梁老师说书就像小时候上语文课一样,每每从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现实意义入手。比如: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他会介绍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和陈先生独特的治学方法论以及整个人生经历。所有的东西都清清楚楚,不禁让人感叹:这才是大神呐。当然这其中有节目时长的问题。
读书的方法论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认识有的人专门爱听书不读书。到底是广博好还是精简好从来就没有一个定论。得到专栏上的老师比如:刘润老师就比较喜欢这个产品。李笑来老师观察他的言行他应该不太会喜欢这个产品,他是精读型虽然读书很杂但是要求自己一字不差的阅读。如果是曾国藩肯定非常的不屑于这类型的产品,曾是死读硬啃型:一句不懂,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王阳明王大圣人是精读型,全世界的书在他眼里都没有存在的必要读儒家经典就好。
《每天听本书》使用指南每天既然花足半个小时多半都还是期待有所收获:对于自己读过的书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解读者哪些方面说的好,自己曾经没有注意到。第二:解读者有哪些方面没有说到,而自己认为很重要。第三:解读者为什么说的那么好,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如他一般的说的好。把解读者当做学习的目标尽量往上靠。
对于自己没有读过的书(其实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要在听的同时判断是否应该买来好好的读一读。读完之后自己总结然后再听一遍酱紫有助于进步。没时间读的书多听几遍,理一理重点。
《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最终的致命弱点可能是它自己,每天半小时一本书能坚持下去的人说实话真就不会太多。当然每天半小时一本书也很吸引人。同事问:“你有一直在听吗?”。我回答:“你明年再来问这个问题比较有意义。”现实的例子是梁文道老师的《一千零一夜》以前每两天跟新一期节目。读者说这样不行,根本看不过来。最终梁老师只好改版:每周跟新两期。
今年和明年的用户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第二年半价这条锁定了第一年的用户。或许有一天你会觉得每天听得太多收获却没那么多或者坚持不下来就弃用了。我觉得当罗胖的书库收录几千本上万本书的时候很多人那它当“豆瓣”来用。每次看到书犹豫的时候打开得到先听一遍了解一下。想想都觉得很酷!
《每天听本书》使用指南最后:做产品还是要有情怀,把情怀投入到产品上而不是用来卖。罗辑思维是值得学习的典范!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得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