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课文中有一篇《语言的魅力》,讲述一位盲老人在街口乞讨,他的面前只有零碎的几个硬币,有个小姑娘看见了,就拿起旁边的纸牌,在上面写道: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渐渐地,路人看到这块牌子,都纷纷施舍起这个可怜的老人,他面前的硬币越来越多。语言有魅力,语言也有暴力,如何才能让我们远离语言的暴力与伤害,成为美好的语言中心呢?
前阵子,我意气风发地写了一篇文章,但是当我渐渐写出了对父母的不理解也就渐渐释然,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深远影响,同时关于《非暴力沟通》的感悟也更加深刻。
《非暴力沟通》是我们工作室首推共读的第一本书,做班主任十余年,渐渐感觉语言的力量太过强大,每每见到一些令人震惊的新闻:某中学男生因母亲的批评打开车门纵身一跃跳下大桥,某女生因为老师的责怪留下遗书,一个个遗憾是悲剧无不因语言的魔力驱使人格走向极端。我们最亲近的人对我们有最深沉的爱与期待,然而,当我们无法完美实现他们的期待时,他们急切地想要表达恐慌、失望与悲伤,往往使用出最冷漠最伤人的话直击我们脆弱的神经。如果不能及时排遣这种语言的暴力,解除情绪的危机,那么就有可能让心情陷入僵局。因此所有人都需要了解语言暴力。
我们首先认识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做友善的回应。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比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暴力沟通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有时我们面对一个不写作业的孩子会指责他“懒惰”“不喜欢学习”“把所有时间用来玩耍”“欺骗老师,欺骗家长”甚至说“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为你耗费的心血”“你真让我失望”,这些语言不经打击人,而且还灌输给孩子消极、错误的价值观,造成孩子畏缩不前,思维定式,其实他很可能只不过是找不到作业本而已,或者是忘记了书写,又或者是想碰碰运气。
试想这样可怕的结论性的语言曾让我们一蹶不振,产生自我怀疑。“我真的好差劲,”“我太让他们失望了,”“这样还有什么意义,反正都是学不会,”“他们根本不理解我,而我也没必要理解他们。”这样的亲密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家长、老师、甚至朋友之间都无法再让一个孩子恢复信心。在一个孩子遭遇失败和打击的时候,亲人一句关切的问候,正确的疏导是多么的重要,非暴力的语言能拯救生命、挽救灵魂。只是我们从未觉察,不为自己的话语负责。
其次,我们规避暴力沟通。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翻阅了其他书籍,《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说话心理学》,没有暴力只有呵护的环境才最有利于发育。平静和安定的状态是最有利于大脑学习的。经常生活在对暴力的恐惧中的孩子会处于半惊慌的状态,在学习上自然也难以提高。后者告诉我们:话是开心锁,看你怎么说。成功者曾这样总结:全凭自己能说会道;失败者则这样归纳:都怨自己的这张嘴。
这本书告诉我们: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最后,我们倾听他人,关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还在于培养对自己的爱。转变自我评价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自我评价方式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遭遇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
如果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都好不到哪去。当我们不再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对于教师来说,与学生的沟通,如果充满主观评价,缺乏对事件的具体评判,就显得育人方面的不专业来。上学期我对我们班一个特别爱笑,总是受人欺负的小男生发表了一个错误的评判,导致这个孩子对自己产生了偏颇的认知,他遇到别人的欺负时依然还是忍耐与无限度的宽容,他回家也把这个评价告诉了妈妈:“老师说我是最弱的。”我是想让大家都来关心他,不要再恃强凌弱,而他却听进去了“最弱”这两个字,后来我反思这句话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又在班里召开了一次班会,我说“他是最宽容的孩子,他最喜欢微笑,他想和每一个人都成为朋友,以后我们一起关心他,和他成为好朋友,好吗?”后来,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谁看到他被欺负就立刻来告状,我当众批评那些学生:“请不要欺负我们班最善良、最有爱心的同学。”后来告状的人没有了,他也用心地学习,期末考试成绩也渐渐提高了不少。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当一个心智尚在发育阶段的孩童,他们往往对成人的语言有着非常肯定的认识,他会模仿、遵从最亲近的人的语言风格与处事习惯,如果我们不善于克制与忍耐,缺乏风度与冷静,那么谁还能给他们一个具有安全感的世界呢?
我也曾无数次听到家长愤怒地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你爱去哪去哪?你想干啥干啥。”这些语言将孩子置身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中,让其无比恐惧。其实孩子在不乖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指导和支持。从神经学的角度讲,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影响。
非暴力沟通,是为了增进爱与理解,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与理想,也许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学会非暴力沟通的技巧,还会出尔反尔,慌乱时依旧口不择言,但是当我们产生语言也是一件极具杀伤性的武器时,我们就会渐渐与自己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