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我住的地方,我都称之为家。从小到大,我有很多个家。从老家的大宅子、学校的宿舍、群租的小房间,酒店公寓的小房子,再到自己买的一套房。闭上眼睛回想这一个个空间里的生活,眼里浮现出以下几个画面。他们并非豪华,亦非热闹,而是一个个小巧却又温馨的港湾,是一个让我能够完全放松下来的地方。世事变迁,我现在早已不在这些地方居住,但是这种给予疗愈的安心享受的感受,至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
地标:鲁西北一个小县城,一幢老式砖瓦房。宽宽的屋檐下,一排玉米整齐的排放在屋梁上。正房里摆放着一组条几、两个雕花椅子和一张方形高桌。因为地下铺就的砖头,屋里清凉不少。远处一台16寸的黑白电视机孤零零的躺在杂物柜里。爸爸妈妈离开熟睡中的我,早早出门干活去了。我睡眼惺忪的走进房间,找些干粮充饥(多半是煎饼,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找到半块白馒头)。煎饼/馒头配开水,再滴上几滴酱油,这是儿时的我最爱的食物了。p.s.一定要先放水,再加干粮。要不然佗成疙瘩就不好吃了~一顿美味下肚,拿来笤帚,把房子的各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灰尘。或许如今对整齐的空间秩序的强迫症来源于此。看着窗明几净的房间,自己的心里也亮堂了起来。掏出书本,拿出本子,开始写作业。其实暑假作业在放假前10天已完成,所谓作业不过是自己布置的任务。比如生字再抄2遍,词语再抄1遍。如今总想摸鱼的自己,有点佩服小时候如此自我驱动的自己。安安静静、清清爽爽的房间里,只有条几上的座钟滴答滴答的陪伴着我。
地标:某大学校外的出租房,三室一厅。我和两个同学合租,二战研究生考试。因为费用紧张,我租了最小的一个房间,大概有5-6平左右。从二手市场淘来的一个小桌子,放在了唯一的窗户前。桌子左上方的墙上挂了一张海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警示自己放下一切思想包袱,充实度过每一天。床尾处有40-50公分的空间。这是我的运动场场所-跟着玉珠铉练练减肥瑜伽,亦或者盘腿坐下来段冥想。唯四的值钱家当是一个电磁炉,一台“小太阳”、一辆自行车和一台老式手机。每天早上,我和Y同学骑车到学校自习室看书(C同学习惯晚睡晚起),心无旁骛的学习之后,我们一起在食堂吃饭,然后再继续学习。等到10点自习室关门后,我们回到家中客厅聊天放松。犹记得我们奢侈的花费半天时间聚在家里开荤,一起去大润发超市娱乐,一起偷摘桃子/石榴,在校外的公路上骑车飞奔,在寒冬腊月的大街上看花灯。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日子很清贫,但是我们浑然不觉。抱着考上理想学府的信念,穿梭在学校、出租房之间,简单又快乐的过好每一天。
地标:上海外环外的出租房,两室一厅。来上海之后的很长时间,我跟同学挤在一张床上,只为了节省成本。狭窄、拥挤的居住环境,让我内心拧巴不堪。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房间里有一个书架,摆上我心爱的书籍和美好的小物品,一扇明亮的窗前有一张书桌,我可以在这里看书、思考。早上沐浴着冉冉升起的太阳之光,晚上沉浸在皎洁的月光之中。房间外是一个小阳台,摘种几株花草,按时浇水施肥,用心陪伴它们成长;温馨有爱的客厅满足偶尔的聚会需求,干净整洁的厨房恭候心血来潮的大厨驾临。我以为如此美好的梦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谁曾想幸福突然就来了,而且愿望超预期统统实现。室友是个可爱的女孩。虽然刚认识不久,但是就像相处很久的好友,我们自然的分享彼此的生活趣事。打开门,我们聚在客厅边吃火锅,边畅聊至半夜。关上门,我躺在床上看书、听歌,或是站在地垫上练练瑜伽。岁月静好,一片和谐。
回想这些难忘的家,安静、干净、清净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小时候,我有一个自己的房间,但是它并不独属于我。这个房间里存放着各种乱七八糟的杂物,凡是不知道要放在哪里的东西,爸妈会顺其自然的往我房间里塞。我试图去收拾,但是坚持不了几天就恢复乱糟糟的原样。更有甚者,爸妈总有各种理由,不打招呼擅自闯入。有时去房间取东西,有时歇斯底里的喊我起床,有时仅仅想看看我在干啥。至今想起任意被闯入的场景,心里仍然疙疙瘩瘩,很不畅快。如今,在上海有了自己的房子,老人和孩子的东西塞得到处都是,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我曾试图去改变这种现状,但是繁琐的整理,外加不可控的事后影响,让我一次次的徘徊在行动的边缘。我在努力积聚内心的力量去改变现状。文子,加油。带着凤凰涅槃的决心,抵抗住内心的障碍和外在的阻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在这个干净、安静、清净的空间里,安心做自己。关上门,才能打开心,期待久违的温馨港湾的归属感再次归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