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禮”字。从字形不难看出,其字意为“献玉石、佳肴、美酒进行祭祀,敬奉天地、神灵和祖先,以祈祷神灵的福佑”。在《说文解字》中也这样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也就是说,“礼”,就是来履行祭拜仪式、敬神以理,求神赐福。换句话说,所谓礼,即需要人们按照礼制来行使、履行。故,礼仪之行,贵在实践。知行合一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礼”的词性和词义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最常见的,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含义。
1.本义,动词。意为“击鼓奏乐,奉献美玉美酒,祭祀祖先神灵”。
2.动词:尊敬、厚待。即“通过庄严的祭祀仪式、典礼等,来表达一种尊敬之意”,如礼宾、礼待、礼貌、礼让等,都是这个意思。故有“礼者敬人也”的说法。
3.名词,表示敬重的礼品。比如祭祀时用的玉石、美酒佳肴等,这些都是作为祭祀的礼物,来表达我们的敬重之心。现在我们常说的“礼物、彩礼、礼金”等,都是这个意思。
4.名词,引申为“敬重的态度、言行”。将“礼”进一步引申为形式中所蕴含的态度、德性和修养,由此,“礼”就被赋予的道德的内涵。
5.名词,指“维持社会秩序与人际和谐的规范与准则”。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礼俗、礼节、典礼”等。这个变化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含义,它预示着我们的“礼”,它从祭祀活动的礼器礼品、仪式等外在的形式,发展到了道德修养等的内在要求,以及发展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进而成为规范人际交往、维持社会秩序、进行国家治理的礼规、礼节、礼法,发挥着以礼治国的作用。
特别是周公制礼作乐,标志着“礼”从夏商的天命观与鬼神观,走向注重伦理道德的世界观。所以商朝重礼,主要体现在祭祀天地鬼神,认为天权神授,主张藏礼于器。
所谓“周公制礼”,指的是,商朝末期,统治者自信有天命的护佑,暴虐、F败,以致民怨沸腾。故此时处于西北的周文王就推行德政,以赢得民心。文王离世后,武王率兵打败商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之弟周公后摄政六年,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在于“失德”。故周公在国家典章制度层面做出了重大改革,建立了嫡长子继承法、宗法制度、丧服制度、庙数制度等。还对执政者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要求,包括勤政、孝友、无逸、戒酒等。这些新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统称为“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作乐的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开始抚育礼仪道德要求,标志着周朝开始将礼乐系统化。另一方面,它奠定了我们中华礼乐文明的底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