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羽毛球的热爱是很多素未谋面球友间畅所欲言的纽带,感谢这份信任。
图片并非本人几天前意外收到一位读者(《
混双技战术
》中提到那位球友)反馈,原文如下:上午好,距离上次聊天有一个月时间了,今天又看了那篇文章,真是对症下药。一个月的时间里保证每周至少两次练球,现在说说我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同事告诉我的:
1.平时都是自己在一边练球,现在同事叫我打球的次数越来越多。
2.基本不起球,放网比以前多。
3.抢网比以前积极,如果对方吊球不到位,会抓住机会扑球。
不足也还是有很多:
1.引拍动作太大,导致错过最佳击球点,或者让网前球出界。
2.接发球不好,被偷发了后场以后站位就比较靠后,网前小球起步速度慢了,挑球又不到位。
3.反手有时候拍面没有换过来又没有侧身弯腰接球。
4.不会运用推球。
5.对方打到中腰,我启动了又没有接球,继续坑队友。
不知道我的表达清不清楚,非常谢谢你的指导。
针对上面不足,尝试性给点意见。具体训练操作还需要针对自身能力和比赛需求进行调整:
1
引拍动作大,错过最佳击球点,或下网出界。
经典失误造成网前失误的心理因素大多来自想要一拍死。职业球员也会出现,一般在关键分或过于放松的时候。相对机会较好,脚下移动不到位。
力量不是关键,速度和落点才是。其实网前球击球力量小,几乎不见引拍(距离很短)、只见举拍。
前场抓球要抢点早打——《
单打战术(上)发接发
》里有过介绍,意图是给对手更少反应时间、创造更多下压机会和进攻选择。 出球前一瞬间要留有变化 再看一个正面的封网时注意力要集中,发现对方弱点后迅速出击,出球过网即坠迫使对手起球或回球质量下降。
保持主动比一拍死更重要,主动才更放松,启动、移动、推扑从容省力。
足够放松才能足够快准备封网时眼睛尽量与网带平齐,球拍前伸在眼睛和网带之间便于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手指放松让球拍躺在食指上,拍面略后仰增加封网的成功率,击球时手指略抓紧球拍弹击球托即可。球拍小范围内闪动,便于连续封网。
另外,结合对方防守站位后移,用轻点或者搓放代替推扑效果更好。轻拿轻放,出球看人。
2
接发球不好,被偷发了后场以后站位就比较靠后,网前小球起步速度慢了,挑球又不到位。
精力不集中就会被发后场 这个接发的精力就很集中,虽然对方违例了接发需要硬实力——精力、反应、爆发力和速度。判断反应要快,站位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靠前——右场区站位靠中线,左场区站位靠半场的中间。混双发女选手的后场是共识,要优先准备。
判断虽简单,却最消耗精力。优先考虑后场,只要不是后场,基本可以直接抢搓或视情况推扑——主要看对方男选手站位,站位偏前的就搓放,保持主动并让男选手少拿球或来网前拿球,就成功一半了。
练习方法:每次打完球后可以进行接发球多球练习,前后场随意发。基础能力相关练习本篇不再赘述。
3
反手有时候拍面没有换过来又没有侧身弯腰接球。
转拍面只能靠平时多练,身体转向反面的同时手里拍子也转。弯腰不是必须的,恢复重心慢,最好用脚下移动和压低重心来代替。
能用头顶,不用反手如果赛前训练时间不够,可以和搭档约定好,战术上放弃你的反手——管好半场3分之2,职责是封网和接杀挡一拍上网,其它的交给搭档。定好战术后,严格执行。赛后再针对
反手
训练。4
不会运用推球。
默认你已经掌握了推球技术,只讲运用。无论是使用哪种技术,都要考虑本方和对方站位。
注意推球时对方站位推球一般以底线、结合部和追身为主,偶尔可以推腰,也就是腰成为结合部的时候。
面对有能力的混双推腰很危险,即要防止被前场封,又要避免推过头被后场在舒服的位置抽;结合部是最理想的,不过需要洞察力和速度,结合部不一定是两人中间,理论上是两人处理球最难区域的一个交集;对于业余选手,推底线对能力的要求最高,推底线前要确保后场已经向前运动或站位偏前,否则就是找打;用理想速度向持球手一侧的肩部推追身球,容易使其方寸大乱。
网前所有球的处理,都基于同一个前提,就是抢,抢高点、抢身位。身体不到位,点拿不到,技术再好也没办法发挥。
5
对方打到中腰,我启动了又没有接球,继续坑队友。
最理想的是有封直线的趋势,并保留封斜线的可能。动作果断,约定好不管打不打到,一拍完事儿马上回位去封下一拍。封直线时,对方想直线推腰就很难;反之斜线腰,只要搭档站位不是很偏后,都有能力补上来打。
同时启动增加控制面积双打分工的最低保障就是做好自己的部分,动不可怕,犹豫才可怕,动一次就打一次,动次打次。
注意前面李茵辉封网后面黄凯祥也在挥拍对搭档而言,并不是看前场接没接到球才启动,而是确定对方出球线路的时候同时启动。关于这一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和搭档沟通一下。
给搭档最起码的信任,每次打不到的时候,要相信后面那个人。
有效移动范围内,超过身体平面就是被动球。业余球员落点不可能控制那么精确,前场的被动球,基本上就是后场很舒服的主动球。
而重心向后抢球打,不仅容易被不默契的搭档击伤,而且影响回网前封下一拍的速度。
兴趣和自己都是最好老师,基础框架形成后,慢慢的就行发现自己的不足,假以时日慢慢纠正、改善,磨炼技术,必然会有长足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