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主题:《蒙台梭利+PET+正面管教之今世前身》
第二次微课作业:
1.有没有全知全能真正完美的方法,什么叫做完美的方法呢?
我觉得没有全知全能真正完美的方法,如果有完美的方法,那我们就无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无需在实践中调整教育方法,老师也无需学习教育心理学。只要把完美的方法进行简单复制并且量产,且使用方法的执行人可以是老师,父母之外的非专业的、不了解孩子的任意一人。教育研究就毫无意义。
什么叫做完美的方法?完美是建立在标准的基础上,在普通父母的眼里,完美就是符合父母的价值标准,有效果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完美,每一个人心中对于完美的定义也就不尽相同。因此完美的定义本身就不成立。只有适合孩子的方法,根据孩子发展阶段的需要不断调整的方法。
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开始学习心理学的动机,原本是觉得我实在不了解孩子,在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就管不住他了,觉得自己做得很失败。后来才慢慢了解教育的目的不是管孩子,而是从家长的角度陪伴,且引导孩子。孩子需要引导,不是需要管教。
2.是不是凡是有效果的就一定是最好的?
有效果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看对效果怎么定义,看要的是长期效果还是短期效果,看效果是屈服还是佩服。比如说,打孩子这种方法,父母太常用了,因为他们觉得立竿见影。平时和孩子同学的父母聊天,他们觉得费什么劲去压抑自己,不吼不叫,直接打一顿,孩子马上就老实了。这算有效果吧,但是打孩子却不是最好的,是最没办法的办法,还留有后遗症,最简单的一点结果就是,等到以后孩子身体逐渐长大,人高马大的时候,父母也打不动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被磨得一点不留了。这时候想用谈心方式来开导感化孩子,也晚了。以打为代表的严厉教育方式我认为是属于行为主义的范畴,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典型的观点。
有效果的这个定义在很多父母眼里,是孩子原来调皮,现在乖,听话,老实,原来不爱学习,现在爱学习,都是外在的表现。孩子心理活动的效果父母往往看不到,也无法体会到。所以有没有效果尚待孩子长大之后见分晓,更遑论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我觉得抓大不抓小,如果孩子是温柔的性格,未来他能表现得集体生活适应性强,能有自己的主意,遇事能积极化解,就是我认为的有效果。我在他个性的基础上,引导他能适应社会,适应集体。我就会选择多沟通,多鼓励的方法。这种效果也可能短期内出不了效果,却是符合孩子需要的。
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门派之见?你的见解是什么?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教育方法有适用有不适用,每个国家的价值标准也不一样,时代也在变化,适应时代的要求也在变化,我觉得上述都会影响到教育的目的,教育方法,教育的适用对象。
这么多的门派之见是随时代,知识发展水平应运而生的,其内容不断扩充,内涵也在时代的变迁中愈加丰富,都有其有价值之处。我们需要擦亮眼睛,了解各流派的出发点,渊源,才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由此产生自己的悟道,和觉知能力。
我认为教育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方法需要留有余地,便于调整。不能僵化地完全依照哪一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精髓,且也是实践中通过一个个观察出来的适用于大部分孩子的方法。比如蒙台梭利的使人成为人的理念,我挺赞同的。具体操作时又因为时代不同,我们需要着眼于当下,着眼于每一个孩子,不能被某一个流派带跑偏。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观察自己的孩子,观察所处的社会,人不能脱离社会,保留孩子的个性,同时又符合社会的一般规则,比如法律,比如集体生活制度,不能阻碍大多数人的利益。
但要注意的是,教育有时候也会成为当权者一种管理需要,或者和商业结合,变相为一种赚钱背后的理论依据。比如现在福州特别流行的专注力训练,理论依据是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失调,就需要专业机构来进行干预。且他们的营销方式有点像陆老师说的,先做一项测评,结果都显示孩子多多少少有感觉统合方面的问题,然后引起家长的焦虑,让家长觉得有必要进行训练,而机构又是有认证的,比较专业,交给机构会比较放心。结果依靠这种方式,机构学员越来越多。我的孩子就是这所机构的学员之一,当初我也是很焦虑,觉得自己孩子坐不住,可能是专注力有问题。但随着孩子长大,我发现不是孩子的专注力有问题,是我们对他的教育发生了偏差,没有对他进行纪律方面的训练以及尊师重道的培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