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句话,大意是这样的,你被体制化了,最开始你不喜欢它,厌烦它,到后来你开始依赖它,没有它活不下去。
这种情况就是被体制化了。
唯一的例外就是安迪,十九年如一日的勤恳努力,不断地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最终成功的突破了体制的束缚,奔向了自由的远方。
体制内外,如果是你,该如何选呢?
有个朋友,自己做点小生意,每天比较忙碌,也比较充实,给自己干活嘛,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家里一儿一女,学习不怎么好,但也不焦虑,整天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有人建议他说,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他也不置可否,行动上依旧专注在自己的生意上面。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生远。
如何才能为之计深远呢?
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一辈子安安稳稳过日子,大约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
这个朋友呢,他的想法是这样的,父母能留给孩子们什么呢?
除了那些虚的,最实在的最直观的,能留下来的,第一就是金钱,就是家产,所以他多努力一些,将来孩子们没那么出色,能接手他的一摊子事,好像也不错,吃喝不愁。
所以他焦虑什么呢?
教育孩子,一直逼迫孩子,可能也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自己心情搞得一团糟,最后图个啥呢?
还有个体制内的亲戚,跟这个体制外的朋友想法就差异很大,经常性打骂孩子,逼迫孩子多读书,多写作业。
家里经常鸡飞狗跳,孩子不开心,家长也难受,甚至仿佛冥冥之中有种力量在推着孩子朝着相反的方向走,越打骂,作业越是不写,书越是不读。
搞到最后,整家人都身心俱疲。
按他的理解,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是正事儿。
套用体制外的朋友的想法,体制内的亲戚也有他不容易的一面。
一方面,虽然体制内稳定,但是收入也低,家里的钱不多,留给孩子的就所剩无几,甚至自己体制内的工作也不可能直接留给孩子,所以这个孩子将来能依靠的其实只有自己,父母能帮他的非常有限。
从这方面讲,亲戚的焦虑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其实分清界限很重要,有些事儿自己能改变,有些事儿自己改变不了。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只在自己改变范围内努力奋斗,似乎才是更可取的做法。
某种程度上,亲戚就需要多从朋友那里学习学习,自己能改变的事情非常少,甚至到最后发现,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越早接受这个观点,并且只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努力,生活或许会更好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