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畜?
只要是公司的命令,无论有多不符合常识、效率有多低下,都无条件服从;只要上司说一件东西是白的,哪怕它其实是黑的,也要附和着把它说成是白的——这种员工被称为“社畜”,也就是公司圈养的牲畜。
“社畜型”员工大受赞扬的时代早已过去。
职场上,创造价值比听话更重要
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并不是成为一个为公司尽忠尽职的员工,而是要成为可以为公司带来利益、对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带着问题意识去完成工作,而不是受限于那些只在公司内部适用的“常识”。
面对领导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如果不深入思考就盲目接受,即使努力工作,公司也不会认为你是一个“拥有较高创造现金能力的人”。
很多员工或是意识不到公司提出的目标不合常理,或是意识到了也假装不知道。
提升自身价值,就是创造现金流量。有时候公司制定的方针可能会使现金流量出现负增长,如果你唯唯诺诺地服从,你个人的价值与公司的价值就都会受损。有时候我们确实没办法反抗公司的决定,但至少要对此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要认为它不正常。这一点非常重要。
受企业欢迎和需要的人才形象是什么样子?
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提高企业价值是当代经营者最重要的任务。
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即有能力创造现金流。只要能满足这一条件,即使这位员工有些奇怪、有些叛逆,公司也绝对不会轻易放手。
用同一个“公式”算出企业和人的价值
一般来说,股票总市值(每股股票价格×发行总股数)就是公司的现值,但市场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
企业的合理价值又该如何计算呢?
首先需要算出这家公司未来可能创造出的现金流量,然后再计算现值。也就是说,决定现值大小的,并不是企业现有的资产数量,而是它将来能够创造的现金流量。
现值(PV)=未来现金流量的平均值(CF)÷折现率(R)
现金流量是指现金流入(营业额)减去现金流出(费用支出)后,剩下的现金数额。
这个公式同样可以用来计算人的现值。
你的现值,就是你将来可以创造出的现金流量除以你的折现率后得到的数值。
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才
一般在提到经营的三要素时,我们都会说“人员、商品、资金”。
“人员、商品、资金”这一顺序,其实是由各个因素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决定的,对企业最重要的就排在第一位。
在会计工作上,我们将“容易变现的物品”看作优秀的资产。如果现金不足,企业就会倒闭。因为会计工作着眼于企业财务的稳健性,所以才会产生这种观点。
从金融角度(市价基准)评价企业的价值时,各个项目是按照“人员、品牌力→固定资产→商品、库存→现金、存款”这样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的,与以账面价值为基准制定的资产负债表完全相反。原因就在于,在金融学中,优秀的资产是指“将来能够创造高额现金的资产”。
相较于有钱的人,能赚钱的人价值更高——这条观点不仅适用于金融世界,在普通世界也一样通用。
“现金”是最公正透明的评价标准
要想评测出每人对公司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最合适的评价指标莫过于每人为公司带来了多少现金流量(从赚取的利润中减去花费的经费)。
行政、财会、技术等被称为“成本中心”的岗位也毫不例外。对成本中心的员工进行评判时,要从“他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多少、成本减少了多少”这些角度进行考察,而不是“他创造出多少利益”。
如果将现金流量作为评价标准,员工对待工作的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他们会对隐藏在工作中的资源浪费十分敏感,会想要更加高效地工作。
员工们不再会只盯着眼前的工作,他们会仔细观察周边的情况。这样一来,他们就知道如何增加现金流入、如何减少现金流出,最终也就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现金流量。以现金流量作为评价个人的标准,是我们提高自身价值的第一步。
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价值
工作中的很多收获和资源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得到的,而是借助所在单位提供的平台的力量得到的,而平台给个人提供的这些资源是带不走的,认清楚这一点很重要。
只依靠职务,而不去提高自身价值的人,最终必会走上穷途末路。
只有在供职期间内,公司的招牌和内部职务才能被拿来使用。
将职务的力量与自身实力混为一谈,之后往往会尝到苦果。如果你不想成为这种人,就请将自己的目标设定为提升自身价值,而不是获得一个体面的职务。
要能站在老板的高度想问题
想要养成习惯用金融思维去思考每一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象自己在“内部创业”。
“内部创业”,是指在公司内开辟新业务。
想要降低折现率,最重要的是要推进一些可靠性高的业务。
想象自己在“内部创业”,具体可以带来哪些变化呢?首先,我们会开始用长远的眼光考虑问题,会思索如何长期创造现金流量,而不只拘泥于眼前的利益。
站在总经理的立场去工作,我们在完成销售任务时还会带着成本意识,不会仅仅为了提高销售额就轻易降价。即使是在公司处理业务,也会考虑到员工的能力和人员开支,思考将工作交给谁来处理效率最高。
如果我们将自己看作总经理,那么同事和上司就不再是与我们同公司的人,而是顾客和合作伙伴,是外部人员。这样一来,我们在考虑与对方的关系时,就不会再考虑他与自己是否合得来、他性格温柔还是严厉等表面喜好,而是“这个人能否为自己创造现金流量”“如何利用这个上司来增加自己的现金流量”等深层次的问题。
这也许就是把工作当任务,与把工作当事业的区别吧。把工作当事业,像创业一样工作的人,自然会从更长远处思考问题,也会站位更高,考虑得更全面,经营得更仔细。
无论是谁,对待“自己的东西”都要比对待“别人的东西”更加小心、更加珍视。
公司是自己的,经费都是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来的。带着这样的想法工作,自然就不会乱花经费,成本意识也会增强——如果工资涨了,自己就必须给公司带来相应程度的现金流量。
每天抱着经营者的心理去工作,你在公司的信用就会提高,为公司带来的现金流量就会增加,最终自己的价值也会提高。
这也是很多人创业的原因,给自己打工总是更有干劲儿~
升职更多是一种运气,更重要的还是提升自己的能力
即使有人嘴上说着对升职这件事没什么兴趣,那也是他为了保护自己拉起的一条防线,一旦在竞争失败,多少还能有个借口。其实在内心深处,他还是不想输给与自己同期入职的员工。
获得别人的好评未必会和升职联系在一起。因为升迁可以说是某种“时运”。
无论你多么优秀,只要碰到一个比你稍稍能干一点,比你运气稍稍好一点的人,你都得在升迁的道路上给他让位。
人事变动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本人的努力自然也非常必要,但同事们都在拼命努力,彼此间很难拉开差距,因此并不存在什么公式可以让你成为董事。
如果模拟内部创业,我们就已经是“总裁”了,没必要卷进周围的升迁竞争之中。我们应该做的是静静旁观,将精力集中在提升自己的价值上来。
升迁是时运的问题,无论你为了它有多么心神不宁,还是无能为力。所以,担心自己能否升迁其实就是在浪费时间。
与其去在意这种不确切的评价、为人事信息所摆布,还不如将人生的船舵转向提升自身价值(PV)的方向上来,这样更有建设性。
想要提高自身价值,就要每天带着“做些什么才能让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有价值”这种想法去工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和升迁不同,PV不会背叛你付出的努力。只要你努力,PV就会确确实实地有相应的增长,而且这种价值是你走到哪里都会通用的。
能力是可以带得走的,不依附于平台的,提升自身能力、价值才是职场人每天都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
我们最应该避免的,是因难以控制升迁的欲望而拼命地收集人事信息。
一个人执着于人事信息,就意味着在告诉别人,他只能看到一些相对性的东西,对于提高自身绝对价值毫无想法。同时,他在为人方面也会被瞧不起,不会得到别人的好评。他的PV自然也不会提高。
将升迁当作工作第一目标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会在意人事评价和上司的看法。
对那些以自我成长为评判标准的人来说,事情则完全不同。无论自己属于哪个部门,无论上司是谁,他们的目标都只有一个:创造更多的现金流量,提高自己的现值(PV)。因此,他们的行动不会产生丝毫偏离。
要培养出这种能够无视人事评价的钝感力。
工作中,更多的还是要在意自己做的事情,在意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价值。即便为人际关系的事情费心,也是为了让自己有更愉悦的工作氛围,营造更有利于自我提升的环境。而不应该把人际关系、外部环境视为一切,为了经营关系而讨好别人。
“自己”是不可转让资产
抓紧时间,多学知识,或许才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投资房地产,不如投资自己
公寓等房地产的租金属于“非劳动所得”。顾名思义,它表示不通过劳动而获取的收入。为什么人不工作也可以赚到钱呢?那是因为公寓代替了人去工作,赚到了房租。人只不过是得到了那一份钱而已。
创造现金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公寓。也就是说,有金融价值的是公寓,而不是我们自身。
房地产等有形资产原本就是可以转让的东西。所有可以转让的东西,都有可能因为外部原因的影响而离开我们。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有形资产占据大半的资产负债表是非常脆弱的。
“自己”是不可转让的资产。即使受外在因素影响失去了现金和房产,我们“自己”绝对会剩下来。
自身的能力是可以伴随我们一生的。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我们自己才是最安全的投资对象。投资于自身,使自己掌握创造现金的能力,那么即使一时陷入困境,也一定可以克服困难,东山再起。
学习的本质就在于“如何用一句话来说明一个问题”。
用简单的话,把复杂的事物解释清楚,说明自己真的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