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电影要到影院观看,才正宗。影厅环境不错:一杯果茶,一桶爆米花,惬意之极,无比时尚。
我除了在影院看电影,还要自备一台投影机,一套音响,一台电脑,一根光纤,一块白墙,一把座椅,一壶好茶。这一整套设备,刚好配齐我私人订制的专属家庭影院。
今晚村里放电影 今晚村里放电影 今晚村里放电影 今晚村里放电影 今晚村里放电影 今晚村里放电影我在工作中,经常与影院交织,我对电影的记忆,从小就有,而且酷爱。母亲形容:村里放电影,少了我,放映机不转!
《上甘岭》,《少林寺》,《南北少林》,《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侠女十三妹》,《奇袭》,《无敌鸳鸯腿》,《小花》,《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父与子》,《二子开店》,《画皮》,~~~~~~耳熟能详的影片从脑海滑过,年代感特浓!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战争片,武打片,戏曲片是主流!都市生活片也有,胶片在放映机上“哒~哒~”的旋转,声音如同优美的旋律,从我左耳开始,经过脑海浸泡,到达右耳,宛如五根线,音符在线上顽皮跳动,美的我哈喇子直流!
村子里有块空地,两棵杨树一边矗立,中间挂一幕布,在其中一棵树上,挂一木制音箱,拉一根线到场地中间桌子上,桌上放一老式放映机,桌子腿上绑一竹竿,杆上悬挂工作灯。此灯有手柄和网格铁罩,特别方便。一根黑色电源线从桌边插座出发,延伸到附近村民家取电。
那个年代,村子里是经常停电的。如果停电,电源线会被接到“电锅”上,轰鸣的马达声特别“悦耳”!是呀,怎么能不悦耳呢?那可是电影放映的保障。那口“电锅”并非今日电锅,而是那个年代沂蒙山区人们对小型发电机的称呼。
洋车子,洋火,洋油,洋相儿,洋景儿,洋气,洋人,洋枪,洋炮,多少先进的东东被加上“洋”的前缀。连我们村的那座小山都有一个洋气的名字~“阳山子”。嘿~~~
言归正传:电影放映员来村子很容易被发现的。中午时分,只要看到独轮木车子推来放映工具,然后用摩托车带来两铁盒子胶片。晚上村里的这场电影是准成儿了。这时我会疯跑回家,将消息密报发小。
午饭过后,必做之事就是去放映场地护块地方,我们小时候叫做“护辇儿”。这个过程相当有趣,整个放映场地会被孩子们用大小不等的石块儿分成若干方格。你家一格子,我家一格子。每个孩子都会计算好自家人口,根据人员多少确定方格大小。有时候也会因为争抢最佳观影区而大打出手。
护好地方后,回家吃饭。这顿晚饭吃的相当纠结,通常是吃不完饭,抄起板凳开溜。这时,身后总会传来母亲的责备:小子,你不到,电影是放不了的,吃完再去。
是呀,我不到场,电影怎么能开始呢?都说我,不我到场,机器不转!
等我到了,电影还真就开始了:他娘的,不等着我呢?
我最喜欢的位置是放映机周围。我喜欢听放映机转运的声音。喜欢看胶片在放映机上一圈一圈的舞动。影片在幕布上飞舞,幕布被微风吹动,影像也随风飘舞,声音都随着风儿忽远忽近,那荡气回肠的扭曲像极了美女的腰身。
是呀,水蛇腰,迷不死人,不罢休……
一滚子胶片放完,工作灯亮了,音箱里传来村长的训话:“老少爷们儿,咱们这个计划生育啊,需要抓……” 唉!这讨厌的声音哪有电影故事来的痛快!
放映前,村长是要陪放映员吃晚饭的,小酌后的人儿发言特别唠叨,那阴阳顿挫的声音让人们乏味,却丝毫影响不了我观影的心情!
一般一晚放映两部电影:一部戏曲类,是专门为我姥娘那些人量身打造;精彩的是第二部。可我却在第一部放映完三滚胶片后,准时被姥娘呼唤,乳名在人群里回荡,搞得我心灰意冷。唉!没办法,只能垂头丧气,一步三回头的被拉回家睡觉!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可以随同发小一直看完两部影片,那痛快的感受~爆棚!尤其是听到放映员最后的致辞:今天晚上电影放完了,明天晚上再见!
哈哈,我滴个乖乖,这意味着明天晚上还有啊,我的天!我的上帝呀,阿门!我爱死你们了,亲!
如果致辞为:今天晚上电影放完了,同志们再见!这意味着什么?谁都明白:唉!拜拜了您勒!我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对,就是一步回三次头的和眼前的一切道别,期待电影的下次重逢。
全村一起看电影的场景早已成为回忆。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即便农村有电影放映,也没人去看。那种场景变成一种情怀,陪伴着乡愁深深的烙印在多少人的心底。
今晚村里放电影 今晚村里放电影 今晚村里放电影 今晚村里放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