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目前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每天都要看两三遍,因为它带给我思考。它是一篇议论文,如何在体制内过“不体制”的生活。这篇文章的题目并没有那么特别,在一大堆体制内体制外的文章中让人有些眼花,但是文中的一些论据特别新颖,让我记忆深刻。其引用胡适的那些论据我都很想抄写下来细细体会。虽然这篇文章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目前只是一个评论5喜欢9的文章,但却深得我心。
在我的第一篇文章参加日更的原因里面我写了“我想在写作中结交朋友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我没有想到我喜欢读和写的是议论文(现在我认识到了)。或许以前我也喜欢写散文和叙事,但是目前的年纪总让我感到散文的无病呻吟和不知所云,而那些叙事文章浏览之后或许喜欢或许无感都不会太记忆深刻,这些故事只是让我认识了作者这个人。
我看的最多的可能还是议论文,其中的论点论据我有些认同或有些反对。在简书我觉得思考相同问题的人都可以称为朋友,或称为同道中人。在我偶然看到“体制内”这个话题,拜读相关作品之后,我觉得心中的疑虑得到了缓解,作用堪比心理医生。虽然这些作者不是我的关注不是我的粉丝,我却感觉大家开了场大会,有思想的交流,有观点的碰撞,大家的论证酣畅淋漓,虽然没有明确的结论,却能让我跳出井底之蛙的局限,对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甚至觉得,如果将这些文章集结成册出书,也可以算是很有含金量!而我就是最符合定位的读者,我深有感触且获益匪浅。
其中,本文文首提到的那篇文章里论体制内优势的一个论据让我印象深刻——“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就是在体制内教书育人之余,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当时我只是有所感慨却没有点赞收藏,后来在想细细品味时,发现海量文章中很难找到这句话和这位作者,念念不忘的我终于又通过搜索“体制内”翻阅很久才拾得,这就是文海拾贝的意义吧!
当然,有些议论文也不一定都那么好看,当文章全篇没有一个亮点,就没有太多浪费时间的必要,阅读的过程就很简单了。
今天花两个小时读完了小说《狗心》,或许因为读的太粗糙了,我感想不多也没有记忆深刻的句子,虽然对了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一定的帮助。我感觉文学作品都是有作者时代和个人特征的,对读者的意义跟他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学分为和个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小说这种题材,目前我也提不起太多的兴趣,通过小说了解的世界纵然我感觉戴着面具不够真实。或许小说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了解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窗口;小说带给我们的思考,但我觉总得论题不够密集有些单薄;小说有艺术性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但就《狗心》这篇小说没有这个功能;小说让我们做梦,我已经过了做梦的年纪;至于小说的想象力,我觉得读小说不能提高我们的想象力,写小说才可以。以上是我对小说不感冒的原因,也是我对小说浅薄的认识。我愿意按照绘画老师的教导,把我不成熟的观点发表出来,或许有一天我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记曾经的拙陋。
所以文章不在于它的名气,而在于对我们的意义。在这个年纪我感觉到一种自由,三十岁的阅读终于不必再追求刻板枯燥的书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读心有灵犀的,我们写心有所感的,议论文就是我目前所喜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