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散文
高考系列谈(3) || 填志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高考系列谈(3) || 填志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作者: 骑在牛背上看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6-26 05:10 被阅读0次

这几天,各省市自治区2022年度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分数线陆续公布了。比如,内蒙古一本线文科459,理科427;安徽省一本线,文科523,理科491。初步了解,全国卷一本线文科普遍比2021年下降约30分,其中内蒙古下降29分,安徽省下降37分,而理科一本线与2021年基本持平,甚至略有提升,比如内蒙古上涨9分,安徽省上涨3分。文科分数线之所以下降,据说是与文科考生数量减少有关,当然也有试卷难度加大的因素。

6月24日晚上,收到一个在某杂志做编辑工作现已退休的朋友的信息,他知道我在高校工作的朋友比较多,是想托我找朋友咨询一下他的朋友孩子报考什么学校的建议。

他朋友是在江苏省,孩子读的是文科,高考成绩是574分,比江苏省文科一本线471分超出103分;在江苏省文科排位4287名。想问的问题是:以这种分数和位次,可以对应哪些985高校?

我到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江苏省2022年高考一本线文科的确是471分,理科一本线是429分,和2021年不具有可比性,因为江苏省之前没有参加全国卷考试,而2022年语文、数学、外语采用了全国卷,其他6门副课试卷是本省命题。我把这个朋友的问题随手转给我另外的朋友,请他们回答。

我在高校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如下几点:

——现在主要看位次,什么位次对应什么学校。每个考生进入什么学校乃至什么专业,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因此,可以参考2021年各高校在江苏省的录取位次。

——在江苏省文科排位4287名,不算靠前,如果一定要上985学校,选择余地就极小了,比如在北京的中国农业大学,在陕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事实上,在东北、西北、西南的很多985高校录取分数线比热门地区、热门行业类学校分数线还低。

——假设是选择211学校,根据这个孩子在江苏省文科位次,华中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是可以冲一冲的,而暨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相对比较稳而且不浪费分数。

——当然,还有提前批。提前批分数低一点,但限制比较多。

——文科生读研是标配,即使现在进好一点的学校有点困难,以后还可以通过读研进好学校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至于读什么专业还是要根据兴趣和特长来。

——确定选某个学校,最好到相应学校咨询,到网站查一查各专业以往录取线,这样根据自己分数适合哪些专业。

我自己也查了一下2021年各高校在江苏省的录取位次,排在前面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由此可见,录取位次比较高的40所高校里,只有10所不是985高校,而这10所里只有华东政法大学是“双非”学校。其次,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就有26所。

这样的序列是否合理?不尽然!比如,这是文科位次排行榜,我们发现有一些传统的理工科院校排位在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学校前面,就不合理。在北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总体实力就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强;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总体实力就比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强。

有人说,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这是众人的选择,那就至少表明考生及其家长乃至整个社会认知中,在相对意义上,学校的“光晕”发挥了作用,以为一所学校整体强就是所有学科都强,显然是似是而非的观点。当然,一般来说,学校品牌效应越是得以彰显,获得的各种资源就越多,就有可能辐射到各个学科。

在达到本科线的前提下,分数是硬道理。现在各省市自治区在公布各批次分数线的同时还会公布文理科的“一分一段表”,考生所获得的每一分都是至关重要的,越是到后面,一分里面往往有数以百计的人,在某些考生比较多的省份,有时候一分就有上千人。总分越高,通常会获得更大优势,也就更有可能上综合实力更强的学校,这是不言而喻的。

“名校”效应是一个方面,“名城”效应也是一个方面,成为考生填志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考量。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资源的集聚与辐射效应。每个会计年度,各个高校会公布预算与决算。我们发现,有的高校一年经费可以达到近300亿,而有的不足1亿,差距悬殊。除了绝对值,因为各个学校学生规模不一样,还有一个指标是许多人特别留意的,亦即生均经费,这个指标更有可比性。最终我们可以发现,名校从各个渠道筹集的各项经费在生均经费方面通常可以达到15万元/生/年以上,有的甚至可以达到20万、30万。需要知道,学生每年的学费一般是5000元/年(部分专业如艺术类、软件工程等可能是1万元),而且这个标准至少持续了二十年,对提前批学生而言,还免除学费。换言之,学生缴纳的学费只是名校全部经费中的1/30,相当于考上名校就可以享受到这些优质资源——校舍、图书馆、实验室、名师、野外游学、海外交流......相形之下,一般的学校经费捉襟见肘,学生可以获得的资源就极为有限了。

“名城”效应是什么?换言之,为什么许多考生热衷于到北上广深以及长三角的南京、杭州求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名校,在哈尔滨和深圳有校区,但在深圳校区的录取分数线就比在哈尔滨校区的高多了;中国人民大学在苏州校区的分数线比在北京校区的分数线就低;山东大学在济南校区的分数线就比同一个省的威海校区高;上海的高校在各地的分数线普遍比较高,哪怕是“双非”的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一批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也比许多学校高......

这里的所谓“名城”效应是动态的,通常是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过去,东北、华北总体经济发展比较好,所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都比较风光,但最近一些年,除了北京市,北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下降,也直接影响了一些高校地位的下降。从纬度看是如此,从经度看也是如此,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在总体上受关注程度也低于东部地区。

个中缘由,也与资源分布有关。一般来说,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在省部共建的背景下,更有可能提供更多的配套资金;在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背景下,这些城市的高校更有可能获得资源;由于经济相对比较繁荣,就业机会多,学生更有可能在求学后直接选择在这些城市就业。北上广深的非户籍人口比较多,其中就包括了许多在求学后在此就业的大学生,而且比例比较高。比如,上海的4所985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上海工作的比例一般是70%,而合肥的只有27%,在武汉的只有30%,因此,与其今后毕业了要离开还不如直接就选择特定城市去求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读本科选高校,读硕士选专业,读博士选导师。读本科选高校,首先就是选城市,选城市就是选择适合读书、助力成长的城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区域文化的耳濡目染,城市气质的潜移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视野、思维、胸襟与涵养。其次,就是这个城市中的具体某个高校的甄选,大学精神、理念、价值观和整个校园文化氛围,也会对人产生影响。

至于选读什么专业,似乎在本科阶段不重要了。的确,现在许多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强调的是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为以后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深造夯实基础。但是,本科阶段的专业选择也是重要的,因为专业与职业直接不一定一一对应,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息息相关的。我朋友的建议是:办学门槛比较低,因而各个学校竞相开设的那些专业尽可能回避;办学历史不长的专业,尽可能回避;缺乏名师的专业,尽可能回避。

2019-2021年,国家推出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各一万个,能够跻身其中的一般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社会认可度比较高。如果有可能,尽可能报考这些专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考系列谈(3) || 填志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xi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