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这部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伊朗电影, 早就缓存在了手机里,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看,今天利用闲暇时光,我完整的看完了这个关于伊朗现代化生活情景化故事,深受感触。
影片名中的“别离”是主题,它不仅指纳德和西敏这对夫妻的矛盾分离,也展现了伊朗社会中各方面的分离。
在伊朗,宗教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影片中的多处片段有所体现。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伊朗生活是现代化的,有高楼,有闹市,有法律、有信仰等,市民和我们现实一样也有着显著的贫富阶级差别。
影片故事的主线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保姆和雇主间的纠纷。但本片以此为线索,客观叙事,展现了伊朗社会中很多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超越人性,探讨了人心所向的各种生活元素。
首先纳德和西敏分离的原因是西敏想和纳德一起带着女儿离开伊朗,而纳德不愿意丢下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在此基础上双方感情破裂,却苦了未成年的女儿,因为女儿想一家人在一起。这是一个家庭分离,也是国家与人民的分离。
纳德在妻子离开后雇佣了保姆,作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纳德的确是个正直的人(后面被保姆起诉时还为保姆丈夫向法官求情),但他对保姆的生活困境很冷淡,一心只有自己的父亲和女儿,且热衷于和家教(知识分子)闲谈。
一次别离,信仰让人心向善一次别离,信仰让人心向善
如女儿在准备历史考试时背诵的:“在萨珊王朝时期,社会分为特权者和平民两个阶级。”在现代伊朗,类似的不信任依旧存在,这两个阶层间的互不信任,表现了社会下层人民和中产或更高阶级的分离,也是本片“分离”主题的第二层含义所在。
这样的分离和不信任,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普遍存在,是最为常见的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本片中,它更爆发为全片的主线冲突,无论是语言还是肢体上的,家庭还是司法层面的(法官和家庭教师都有些偏袒同一阶级的纳德)这样的故事也显然有普遍意义。
一次别离,信仰让人心向善女保姆照顾痴呆的老人,最大的困扰不是辛苦劳累,也不是薪水太少,而是帮老人换裤子这样呢宗教问题。在最后,她只要按着古兰经发个誓,赔款就能到手,但是她做不到,因为信仰宗教,她相信这样会给孩子带来灾祸。这并不说明女保姆的道德修养有多么高尚,她不肯撒谎的原因,只是害怕给孩子带来灾祸。
作为人生指引的信仰,与复杂的现实在此又发生了分离。
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分离的两个阶层不同的生存准则。纳德对违背教义的撒谎并无大碍,在法庭上也可以通过实验作证自己无罪,而保姆的丈夫只能喊道“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而拿头撞门。
这一系列的分离层层相扣,没有余地的,甚至蔓延到了孩子那里。在影片开头,纳德的女儿特梅和保姆的女儿玩桌上足球,大概是全片唯一的跨阶层和谐的一幕。
但是随着两个家庭卷入漩涡,特梅被迫为父亲撒谎,而坐在车后座上流泪,保姆的女儿似懂非懂地经历一切,而露出仇恨的眼神时,我们知道这些分离是没有界限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也是他们对纯真童年的别离。
一次别离,信仰让人心向善有人说,影片取名分离更好点,我觉得,一次别离已恰到好处。 一次的别离以小见大的反映了伊朗社会中法律、宗教、生活矛盾下普通民众的信仰和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信仰会让人心向善的强大力量。
信仰让人心向善,因为信仰,我们看到电影里出现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因为有信仰,善良的心在面对“诚实与谎言”的纠结挣扎时会痛苦和不安。
当纳德说了谎,护工瑞茨说了谎,女教师说了谎,特梅说了谎,他们都受到了内心强烈的谴责。
信仰对人心很重要,至少在你做什么之前它会左右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