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习惯在吃饭的时候看视频,通常是美剧,偶尔也看综艺,因为在网上很偶然地看了一段舞蹈片段,所以鬼使神差地某天中午点开了《这就是街舞II》,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每集必追。刚看完最新一集,看到特别喜欢的某支编舞还会忍不住兴奋一边叫好看好看,一边强迫周先生也看一遍。
周先生不是很有艺术感的一个人,常常被我嫌弃他对电影的审美,他非常质疑我看这种没营养的综艺,觉得这是无聊的行径。他会问我,看了你能得到什么呢?我回答他,审美就是这样培养的啊。事后我思考了一下,舞蹈、音乐、绘画,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门外汉,我们既不从事这些领域,平时也甚少接触,那审美究竟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我觉得就是花时间去接触。
就好像我们的长辈总是会一听到某个人说几句英文就大呼不得了,这个孩子英文真的很好!但是如果你接触过好的、地道的,无论是表达还是语音,你就会建立一套自己的标准,你就会对好的定义有一个更明确的框框和界定,即使其他人对你赞许,你也会懂得评判自己,哦,我的水平还远远不够。这同样也是审美的一部分,在我们更熟悉的领域。相对于艺术,比如舞蹈,去看过一些好的艺术表达和融合,你总能建立起一些对好坏的区分,对喜好的了解,一步步建立起一个外行的审美。
我记得读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里有非常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当他形容他们那个国度和时代,整个社会对文学、舞蹈、艺术是如何地推崇和向往,也许自己不曾画下一笔、也许自己无法踩准一个拍子,但是每周绝对不会错过一场演出,课后最热烈的讨论就是针对这些艺术演绎的探讨,使得他们每一位都是评论家,这就是审美的建立,从外行的角度也会通过不断地输入、沉浸、对比对美得到启蒙。
对文字的感觉也是一样的,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曾经浪费过很多的时间读了上千本没有营养的网络小说,但是作为一个不是那么有天赋,曾经对文字很无感的人来说,依然感谢有这样一个阶段,至少经历了这样的浪费,你开始对文字有了向往和感知,也在那些被挥霍的日子中,看到了有好有坏的作品,终于有一天你对无味的、差劲的文字也好,故事设计也好,有了自己的品味,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然后你会扩充自己的接触面,然后再次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了解,建立起更高级一些的评价标准,这些大量的沉浸和比较,是审美建立的必经之路。
(二)
最近在陆陆续续看一些关于口译的课程,也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今天听了一个算是有点让自己茅塞顿开的点拨:作为口译者,其实就应该将自己定位为一个Helper,不应该有太自我的想法,想尽办法去理解对方的逻辑和故事,而非要去精准地把握每一句话或是翻译每一个单词,如果10句里面你只能听懂5句,那就将这5句自信地翻译出来,表现出一个译者的素养。
学习英语这条路真的感觉无止境,有时候也真的感觉遇到瓶颈,今天稍微思考了一下自己的瓶颈,最关键地还是在于缺少刻意练习,无论是专业领域你在中文的认知,又或者这个领域词汇的积累,都会造成你的瓶颈,这样的突破必然是枯燥的,很难自然地跨越的。
另外今天学到一点——one goal per task,每次只完成一个目标,不要高估自己,比如看材料第一遍,目的就是了解这份材料的具体内容,那就聚焦在这个目标,而忽略掉所谓的新词积累、语法表达,因为你必然无法兼顾。若要刻意练习,可以在弄懂内容之后,第二遍以语言学习的目的再去看一遍材料,这样才是高效的,且有效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