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关于包公故事的文本很多,不仅史类著作、笔记类、文言小说继续摘录包公的相关事迹,而且诗文集里对包公的评判也多起来。在明代小说、戏曲里,对宋元话本和戏剧中包公的形象有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历史、笔记类著作里,多为对宋代包公史实的编录,结尾或附有作者自己的评议。杨继宗初仕欲学包公而终不能及,认为包公廉明正直是洵古之豪杰。杨继宗仰慕包公清廉,以其为榜样,其正气刚大媲美包公。王夫之《读通鉴论》在论包拯时提出为政易从简,法家不足取;他并不欣赏包公、海瑞等清官的个性,认为包公缺乏儒家的敦厚涵养。
明代前期统治严酷,中后期宽松,社会思潮出现新的变化。在传统的儒家教育里,包公事迹编进童蒙教材。《幼学琼林》云:“包拯寡色笑,人比其笑为黄河清;商鞅最凶残,常见论囚而渭水赤。”道教经典著作《太上感应篇》指出包孝肃内刚不屈、直言不讳,人皆服其刚而不愎。释心泰《佛法金汤编》收录包拯断让金故事,用案例教育僧众。位列明代四大高僧的憨山德清著有《憨山老人梦游集》,其《得包公砚书<心经>跋》赞包公守端州,一砚不留。编订于明代的《梦林玄解》则认为包公做梦是审查疑难案件,昭雪冤魂枉魄。清官包公的形象在民间宗教信仰中持续发酵增强。
明代文集主要论包公立朝刚正,敢于进谏,忧国为民,足为法则。孙承恩撰《古像赞·包孝肃公》认为包公的刚烈严毅与汉代酷吏的严酷苛刻大不一样,是古代敢于谏诤、直言不讳的大臣。李贤《古穰集》认为主要包公奏议是拜仁宗之所赐,仁宗皇帝宽厚仁慈,不计较包公出格行为,才使得包公放心进谏。叶廷秀《诗谭》评包公诗作:“孝肃忠孝,大业炳炳烺烺。其诗‘清心为治本’二语,亦可谓自道平生矣。”《诗谭》还收录《包中丞称职》诗。秦王朱诚泳《小鸣稿》录有七律诗《杨化州清节卷》,赞赏包公不持一砚归,为官清白。
明代的方志记载包公事迹渐多。包公断案,依据可信度较高的著述,约有15件。《明一统志》记有包公判虎一桩公案,包公任职定远县令时有判虎台。判虎案影响很大,不仅诗文作品有涉及,很多地方的民间传说也收录。
明代戏曲亡佚8种,存10种。《高文举珍珠记》《袁文正还魂记》《桃符记》《金丸记》《认金梳孤儿寻母记》《观世音鱼蓝记》都有存抄本。明代传奇题为《胭脂记》的两种。一为明童养中撰,《远山堂曲品》著录。共四十一出,题目为:郭名卿误登科第,王月英寺裹遗鞋;包文拯判成婚姻,《胭脂记》永播京台。又《万锦清音》存有佚曲,别题《绣鞋记》。一为明无名氏撰。《曲海总目提要》与《曲录》著录,共二十九出,见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内容与元杂剧《留鞋记》相同,增加了许多细节描写。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包公一改威严肃杀形象,竟然关注促成普通百姓婚姻。
明代戏曲存残曲的两种:《陈可忠剔目记》,存残曲《包拯坐水牢》,见李福清《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卖水记》,本事见《林招得孝义歌》,存残曲。《词林一支》卷四、昆曲选本《昆池新调八能奏锦》和《南北时尚昆弋雅调》收录了《黄月英生祭彦贵》,情节与《百家公案》第七十八回《两家愿指腹为婚》大体一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