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都在重读课标,每一次的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来自于思考,来自于联系实际的教学,两者之间互相结合,对于其中的一些点,由此也打开了新的角度。
读要用心度的读,走心的读,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是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虽然说学段目标、核心素养的综合特征、分项特征、学业质量标准,语言技能等这些点都非常细,但是如果仔细去琢磨,是能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大部分是在于动词的不同,每一级别对应了不同的目标,由一级二级向三级加大难度,这也对应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当然我,也不能完全从这个出发,还要结合实际,来去仔细阅读。
阅读课标,能够指导我们教学,虽然说课标的内容非常干,需要我们把他拆解出来为可以实施的点。如果我们连这个理论都不知道,那以什么为引领来组织我们的教学呢?
对的,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教学逻辑更重要,否则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样。不一定是要弄很多的形式出来,不是说得要非常热闹才行。教学逻辑比教学活动更重要,我们的方向不能错,如果是那样容易陷入错误的方向,越陷越深。之前有段时间我就是一直在寻找各类的能够让课堂热闹起来的点子,结果发现整个人越来越累,因为信息太多了,不知道如何筛选。似乎一直在做一些留于表面的东西,并没有接触到问题的根源。
这就是缺乏逻辑性的表现,而如果以专业知识为引领,就会知道这个大方向而课标给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读梁老师的文章,也有一些启发点,比如对于题目的命制,对命题,是真的是要研究教学,研究考题,仅仅把题目做一遍是不够的,我们要去分析其中的题目,为什么要这样设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命题是一项大工程,需要系统性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