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
[1]本章系重出,请参见学而篇第十一章。
宋·朱熹:“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明·张居正:“抑孔子所谓无改于父之道,亦自其合于道而可以未改者言之耳。若于道有未合焉,则虽速改可也,何待三年。故善述其事孝也,克盖前愆亦孝也。观圣人之言者,不可以执一求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他父亲死后的三年内,没有改变父亲的思想主张,可以称得上孝敬了。”
子曰:“父母之年[1],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
【注释】
[1]年:年龄。
[2]惧:忧惧,恐惧。
宋·朱熹:“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明·张居正:“若知道这一件可喜,又有这一件可惧,时常记念在心,则爱日之诚,自不能已。而所以奉事之者,不敢有一毫之不尽矣!所以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感到欣喜,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感到恐惧担忧。”
【解读】
百善孝为先,为人处世任何时候都不能不讲究一个“孝”字。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不但能用一颗纯正的爱心对待自己的父母,还能用同样的礼节对待别人的父母,对这样的人才能委以重任。而身为人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激的人,我们还能指望他去感恩谁呢?
孝敬父母,首先就要记住父母的年龄生辰。父母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做子女的都会有两种心理,即喜忧参半。喜的是父母又平安度过一岁,长寿了一年;而忧的是,父母的年岁越来越高,越来越衰老,离人生的终点又近了一步。这就是孝子之心的体现。
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