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风潮下的农村缩影

作者: 任风南 | 来源:发表于2016-03-24 20:19 被阅读661次

    贫穷的依然贫穷,富裕的更加富裕。-------题记

    1

    这里所谈的样本是曾经的全国百强镇,或许没有普遍性,但依然有一定的代表性。镇子曾经是辉煌的,有多家企业在其驻地,仅税收一项足以支撑起这个百强镇。前几年,镇上的财政收入就已经过亿元,它在表面上仍然风光。再加上近几年的房地产开发,它还是迈着强劲有力的步子往前走。

    原来镇上有或大或小的二十来个自然村,然而这些村庄正在急速消失,要么有国家工程,要么房地产开发,要么统一规划,有几个村子已经在地图上被彻底抹去。没有抹去的,正在等着消失。乡村的形成,有漫长的历史过程,拆迁却很快,几天之内,就可以将那些历史一概抹杀。

    拆迁之下,经济在高速发展,至于发展到什么程度,卖完地后还有没持续的动力,似乎无法确定,也没有人去关心,官员是有任期的,他们不会考虑十年二十年后是个什么样子,只会考虑现在的GDP,至于环境、未来、以及种种隐忧,有下任和下下任来解决,与当前没有任何关系。

    百姓呢,依然如故,经济的发展好像并没有惠及到他们身上,他们还是自生自灭,得过且过。拆迁后,有拆迁费有补偿款有安置房。你问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其实和原来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辛苦如旧。养老、疾病、孩子的教育、让人不敢有懈怠,忙忙碌碌,除了生活,还要应对一些未知,因为大家都知道,一场变故足以摧毁一个家庭。

    涸泽而渔式的疯狂拆迁,彻底摧毁了原有的乡村系统,表面的生活优越掩盖不住人们的忧虑。农村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它看不到明天,只剩下当下。贫穷的依然贫穷,富裕的更加富裕。

    2

    农村每三年要选举新一届的村委,在选举前,各种活动就已开始,有心进村委的,采用各种方式拉票。礼物,请客吃饭,也有直接给钱,当然他们也会规避一些风险,自己不出面,找几个代理人,帮他们拉票。最终选举成功的,有人是花钱多,有人是因为家族势力大,也有人本身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强势人物。

    强烈的金钱意识早就植入人心,他们进村委的目的非常明确,无非是获得个人利益。很多自然村的账目是不公开的,村集体到底有多少收入,除了个别几个人知道外,没人清楚。有些村子向外出租了大量土地,租金的收入绝大多数的村民不知道。同时,村民能了解的国家政策非常有限,除了电视报纸上公布的大政方针,其余地方上的政策及细则无人知晓。信息获取的不对称,使村民无法了解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无人公布更谈不上有人解读,百姓仿佛游离于村集体之外,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打工挣钱,忙属于自己的事情。

    少部分人了解政策,他们知道如何利用政策为自己谋利。同时,进了村委自然与外界打交道多,比如,有人租了村里的土地搞基建,谁来做?有些村干部买了挖掘机,工程土方的活自然由村干部来做。如果仅凭村干部的工资,他们也仅能保持正常的生活水平。然而现实是很多村干部的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普通村民。他们比普通村民能更容易地做到一些工程,更容易赚到钱,单就这一点,从法律上是找不到他们任何漏洞的,有合同在,钱挣得正大光明。只是大家都明白,村干部的身份,让他们有了更多挣钱的机会。

    至于村民能在村集体中有多少利益,好像没有人去考虑这个问题。村委是村委,百姓是百姓,仿佛两者并没有什么交集。村委从未想到过要给村民分红,只有村民在“闹事”要求分红时,村委才会挤牙膏般拿出村集体的土地收益发放给村民。极少有村委主动为村民做些事情,大家都很忙,很多村干部忙得都是自己的事,忙的是自己的利益,这让富裕的更加富裕。

    3

    镇中心有个繁华路口,每天清晨聚满民工,油漆工粉刷工泥瓦匠等等各种行当的民工在哪里等人来招工,民工大多来自镇上的村子,土地基本没了,只能出来靠这种方式打零工养家糊口。官方称呼这个地方叫做“劳务市场”,这是个略带褒义的中性词。民间百姓的称呼是“人市”,这个词,可能更接近于本质,把人放到市场上,供他人挑选,这与牲口市场,水果市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有次经过那,遇到了小学的一个同学,三十多岁的人苍老的像五十岁,寒风中瑟瑟发抖,她还没有下工,没人来把她挑走干活,像她这样的中年妇女,没有技术,力气也不多,能做的也不过是和水泥灰一类的粗活。

    她家里一直贫穷,丈夫是入赘过来的,因为夫家比她家还穷。一儿一女两个孩子要上学,父母年龄大身体不好,到处需要钱,她和丈夫需要每天不间断地出来打工。家里有几亩地,村里都征用后出租了,租金是每亩每年一千块钱,三四亩地每年的收入是三四千。“根本不够花的,现在到处都得花钱,没了地,粮食也得买。”她说。

    她还是有希望的,“听说咱村快被占了,听说一口人要分八十万。那时候就有钱了,也不用这么难为。”她跟我说。

    她说的这些我也听说过,只是小道消息传播着,没有官方的任何解读。如果这是真的,她们家有六口人,可以分到四百八十万。这是一次性买断的钱,不给安置房,他们需要买房子。按照这里的房价标准,家里六口人,如果买一套大的,加上装修添置家具,需要一百多万,还剩下三百多万。如果她再为孩子考虑,为儿子买一套,二百万就没了。剩下的二百多万,孩子结婚和出嫁,又是一部分支出。现在看起来接近五百万是非常美好的现实。然而不出十年,这些钱基本上剩不下多少了。再加上通货膨胀等不可控的因素,明天不是那么很乐观。

    因为拆迁,大量的补偿款让大多数人都沉浸在现实而不牢靠的快乐中。相对于大多数的没有能力、只靠力气吃饭的农民来说,十年或者再多一些时间,这个美丽的泡沫早晚会破灭。没有人会为他们负责,他们不会理财,不会让这些钱变成更多的钱,只会用过度的消费消耗这些财富。当下是好的,谁管明天?!

    已经有这种现象出现了,附近拿到补偿款的村子,几乎家家户户买了车,他们没见过这么多钱。然后有人开着三十万的车去上班,工作是工厂的保安,一个月一千多块钱的工资。

    贫穷的依然贫穷,甚至会更穷,只是时间问题。

    4

    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要看年轻人的态度。然而在乡村的年轻人身上,我并没有看到整体的朝气蓬勃,安于当下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有钱就多花一些,没钱就少花。至于明天要奋斗出个什么样子,他们没有过多的考虑。

    在农村,出人头地的方式依然是读书,通过读书上大学,谋个好的工作或者好的发展前途,是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最能击碎美好期望的,往往是残酷的现实。现实是,那些读书出去的,只不过比没考上学的人有稍微稳定的工作而已,甚至还比不过那些从不好好读书的同学。

    有时同那些因考学而在外面工作的人聊起来,很多人是失望的,他们不是不努力不拼搏,只是这个社会给他们的机会好像并不是很多。因为阶层固化,让那些依靠读书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没有多少社会资源,只能依靠自己辛苦打拼。打拼的结果也不是那么美好,他们二十年的奋斗,有些有资源的人五年就可以完成。他们很难融入更高的圈子或者阶层,上升的渠道在慢慢堵死,有个安稳的工作已经不错了。谈理想,谈反哺养育自己的乡村,成了一个尴尬的笑话。

    那些没走出的农村中的年轻人,他们更不轻松。有些人依靠补偿款吃喝玩乐,家产的败光就在眼前。还有一些谨慎的年轻人,没了土地,做点小买卖,弄个摊位,或者外出到工厂打工。他们也清楚几百万的钱并不是万能的,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工作。

    努力工作的目的,没有别的,只有金钱,他们更懂得金钱的残忍和有效。金钱是一切一切的中心,这里没有文学艺术,没有风花雪月,也不要提高尚的人格、尊重、善良、宽容等等美好的词语,能好好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法则。

    听不止一个人说起,他们也想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根本没有机会,有机会也玩不起。他们和有些人比起来,就是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不断的获取金钱成了唯一目的,他们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可靠的保障,金钱让他们内心安稳。

    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只关心自己的生存,这才是最可怕的。

    他们可是这个社会的希望啊。

    5

    强势的越来越强势,弱势者翻盘的机会不知道在哪里,年轻人的信心又在一点点的被摧毁。盛世的狂欢中,拆迁的风潮下,不知道有多少东西在扭曲生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迁风潮下的农村缩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dr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