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君经常在后台收到一些家长的私信,抱怨自家孩子不听话,很让人头疼,叫他向左偏要向右。还有的孩子像个闷葫芦一样,什么事情都憋在心里,不愿意和父母说。
除去孩子自身性格等因素,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在一点点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幼儿时期受到不正确的引导或者被冤枉,父母没有及时沟通解开误会,将会给亲子关系埋下隐患,这些被冤枉的孩子往往在事后几年甚至十几年还能清晰的感受到那种委屈和无法释怀。
孩子幼儿时期,大部分父母都有以下这些不信任孩子的行为:
孩子帮忙拿碗筷,父母马上说:“你拿不稳,别把盘子打碎了。”
孩子拿扫帚扫地,父母会说:“不用你扫了,你也扫不干净。”
孩子手机发信息,就会觉得孩子早恋了。
孩子在房间待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孩子是在玩游戏······
在网络上曾看到一位网友吐槽:小时候和几个小朋友在家里玩,之后小朋友家放在客厅的20块钱不见了。事后小朋友的家长便通知所有小朋友的家长,想调查清楚谁拿了钱。
结果其他家长听到之后都极力否定,表示自己的孩子是不可能偷钱的。只有这位网友的妈妈不由分说,拿起棍子就打,好像默认不是别人拿的,是自己家孩子拿的。
他当时心里的冤枉、委屈只能随着声嘶力竭的哭喊声发泄出来……
很多年过去了,这件事一直是这位网友儿时成长路上的伤。
所以想问问广大网友们有没有类似经历,谁知底下一片热评,众多网友纷纷开始吐槽自己被父母冤枉的经历。
有的网友说,小时候玩跳绳,结果一下断了。回家告诉妈妈,妈妈却对她说,想买新的就直说,不要故意把旧的弄坏,无论她怎么解释妈妈都不相信她。从此以后,她就开始慢慢不相信妈妈了。
可能很多父母会对这些误会不以为然,认为这都是小事,不需要解释和道歉,孩子会随着成长慢慢淡忘的。
可父母殊不知,这些被冤枉的伤痛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像烙印一样刻在孩子心里,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孩子会有父母不信任自己的经历,往往孩子委屈的哭诉在家长面前会成为孩子为达目的的“表演”,无形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高墙已经牢牢筑起而父母却不自知。
作家三毛,也曾为父母对自己没有信任的爱感到困扰。
她曾在《送你一匹马》一书中这样描述: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回国,单独上街去的时候,母亲追了出来,一再的叮咛着:‘绿灯才可以过街,红灯要停步,不要忘了,这很危险的呀!’当时,我真被她烦死了,跑着逃掉,口里还在悄悄的顶嘴,怪她不肯信任我。”
“十七年离家,自爱自重,也懂得保护自己,分别善恶和虚伪,可是,在父母的眼中,我永远是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他们绝对不相信我有足够的能力应付人世的复杂。”
“回想起来,每一度的决心再离开父母,是因为对父母爱的忍耐,已到了极限。”
她说:“爱和信任,爱与尊重,爱过多时,便是负担和干扰。”
的确,没有信任的爱,是一剂毒药。因为缺乏信任,所以父母总是过分担心、事事包办、提醒,孩子成长的潜力、探索欲被压抑。
这样的爱,只会阻碍孩子独立个性的养成,阻碍他们能力的发展。
信任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父母的爱和信任,是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基础,被信任的孩子,具有冒险的勇气,不会被困难和绝望轻易压垮。
一句肯定,一句鼓励,拥有父母信任的孩子,会成长得更有底气。
不要羞于表达对孩子的的信任和鼓励,告诉孩子“你很优秀”,认可他的好,再陪他将不足的地方补上,找到教育的平衡点。
收获了父母的信任后,孩子会开始尝试做出更多努力,会带来更多惊喜。
当然,也不是要盲目信任孩子,应该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明白孩子哪些事会做,哪些事一定不会做,哪些事情是孩子有能力做的。了解是信任的前提。
那么,还有哪些导致亲子间信任危机的导火索呢?
言而无信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给了孩子承诺却不兑现,不仅让孩子失望,也降低家长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值和权威性。
父母言而有信,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更是维护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侵犯隐私
有的家长为了全面掌握孩子的成长动态,以爱之名侵犯孩子的隐私:偷看孩子的日记、聊天记录;翻孩子的书包、抽屉;不允许孩子锁卧室的门……
开孩子玩笑
在孩子学会表达之后,就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和幼稚的言语:
“妈妈,我喜欢我们幼儿园的浩浩,我长大要嫁给他。”
“幼儿园的磊磊说长大了要娶我,你说我要不要同意呀?”
……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我们认真地和他人交流,其他人却在莫名其妙地捂着嘴巴偷笑,心里肯定很不舒服,更没有继续交流的意愿了。
所谓信任,其实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父母。
当父母不够信任孩子,很容易将自己的生命价值绑在孩子身上,令我们感到额外焦虑。
当孩子长期生活在被忽视的环境下,很容易为了得到认可,失去自己。
我们得了病都知道要去医院,但往往我们心理出了问题,却不认为这是病,其实它真的是病了。
这种认知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愿你在人生路上,找回自己,愿每一个父母,都学会无条件信任孩子,学会放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