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到本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童年的发现》,主要内容是讲作者9岁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12岁时在课堂上得到验证一时开心得不能自已因而笑出了声,老师误以为他不怀好意将他驱逐出了教室。
与孩子们梳理课文的相关知识点时,借着“胚胎发育”这个词的理解,给孩子们浅浅地普及了动物界“胎生”和“卵生”的区别,接着牵引到了人类:人类属于胎生还是卵生?孩子们的说法不一致,有的甚至说不知道。再问:“有没有是爸爸妈妈垃圾堆捡回来的?”居然有近半回答是“捡回来的”或是“充话费赠送的”。哈,课堂上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也惊讶,都21世纪了,中国的部分年轻爸爸妈妈们为什么还是对“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如此讳莫如深呢?
图片来自网络就借这个机会给孩子们讲讲他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吧?可是,半懂半不懂的他们,太科学太严肃不好讲,遮遮掩掩地讲吧,让他们偷笑之余毫无收获也不如不讲。怎么办?咦,我不是喜欢讲故事吗?女儿小时候我就是用故事告诉她是怎么来的呀!好,就和孩子们分享女儿的故事吧,反正,那么多年,女儿成长中的好事糗事被我拿来给学生当补充教材已经不少了,不差这一次。
于是,我抛出了“玉米老师口头禅”:“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好!”异口同声的回答,眼神中都是期待——
我女儿两岁多的时候吧,有一天和小伙伴们玩得一身汗地回来,往我怀里一坐就问:“妈妈,你是从哪个垃圾堆把我捡回来的?”“谁说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我有点纳闷,因为这样的话我和她爸爸从来没提过。女儿抬起头,认真地说:“我的朋友们都是从垃圾堆捡回来的!他们说我也是。”
我明白了,但我不愿意告诉女儿,她是垃圾堆捡回来的。我帮她把汗擦干,又给她洗净了手和脸,抱她面对面坐好,说:“你不是从垃圾堆捡回来的,是妈妈把你生下来的,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从哪里生啊?”“妈妈的肚子里啊。”“哦——”女儿伸出手,摸摸我的肚皮,又问:“那我怎么钻到你的肚子里去的?”我想了想,这么回答——
“妈妈的肚子里有一座宫殿,就像白雪公主住的宫殿一样(女儿一出生我就给她读童谣讲故事了,她记住了很多故事),又漂亮又暖和。这座宫殿只给妈妈的宝贝孩子住,所以又叫“子宫”。有一天,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找回了一颗特别漂亮的种子,种在了妈妈的子宫里。过了不久,这颗种子从妈妈身上得到营养,慢慢变大了,就像咱们家阳台种的花一样——
“哦,发芽了!”女儿接口。
“是的,这颗漂亮的种子越长越大,慢慢的就长出了小脑袋(女儿伸出手摸摸自己的头),慢慢的长出了小手和小脚(女儿看看手又看看脚),慢慢的又长出了小小的眼睛,小小的鼻子,小小的嘴巴,小小的耳朵(女儿很开心地一处一处摸过去),这就是你啦。然后,你就开始隔着肚皮和我玩游戏了,有时候小手小脚上面伸伸下面挠挠,我只要伸手一抓你就赶快缩回去了,每次游戏都是你赢哦(女儿咧开嘴甜甜地笑了)——
“你越长越大,越长越大。大得妈妈的宫殿都快装不下了。于是,你就自己想办法,一个人勇敢地从妈妈的肚子里钻出来了。”
“钻出来?那你疼吗?”女儿又摸摸我的肚子。“嗯,是有点疼。而且,你这个小调皮,钻出来时还伸了个懒腰,害得妈妈多缝了好几针呢。”“哦,妈妈对不起!”女儿边说边把我搂得紧紧的,但是眼睛亮晶晶的,呼吸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大了,急促了。
那以后,谁再问女儿是从哪个垃圾堆里捡回来的,她就骄傲地大声回答:“我不是垃圾堆捡回来的,是我妈妈把我生下来的,我住在妈妈盖的宫殿里!”记得她外婆第一次听到她这么说,吓得就差点没跑过去给她捂住嘴了。再问她:“有宫殿住怎么还出来呢?”“因为妈妈煮的柠檬鸭太香了,我想吃,就钻出来了!”
当然,我们也有挖坑自己跳的时候,女儿小的时候淘气,顽皮,整天精力旺盛地跑上跑下,湿透了汗的衣服换了一套又一套,谁都劝不住。她爸爸忍不住说她:“妞儿,你怎么那么调皮啊?”她边跑边说:“谁叫你种下了调皮的种子啊?”得,她可没错。
女儿的故事讲完了,发现教室里安静极了,没有人笑出声,连那几个笑点特别低的孩子都没有笑,也没有人用怪怪的表情小声交流。再仔细一看,孩子们的眼睛也是亮晶晶的,有的孩子满脸都是羡慕之色。
最后,我说:“孩子们,你们都不是捡回来的,也不是充话费赠送的。所以,你们长得既像爸爸,又像妈妈。今天晚上,也问问妈妈你是怎么来的吧!”“好!”齐刷刷的回答。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们,他们是爸爸播下种子后妈妈辛辛苦苦生下来的,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会让父母子女之间的相处更融洽,更亲密。
图片来自网络———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