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影响我写作的10件事

作者: 在下行之 | 来源:发表于2017-01-23 20:59 被阅读4353次
    ( 图片来自网络 )

    文 | 行之

    1. 手机写作

    2016年的年初,因为条件受限,如果想写作,我只能用手机。起初我很不习惯,但是一两篇之后,竟然也适应了。我直接在便签上打字,大概一篇写1000-2000字。

    当时抱着写随笔的心态写,然后发到朋友圈。后来朋友跟我说,从这开始,发现我文笔比以前干净了很多。我恍然意识到,其实手机写作更能磨炼文句的节制与张力。因为打字的精力成本增高,写作时会有意识的把不必要的文句直接省略,行文过程中,会追求最高的表达效率,而避免拖沓。又因为修改的麻烦,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往往运用最简洁的组合。

    正是因为手机不利于写作,反而倒逼使行文更清晰,干净,节制。而电脑打字太快,难免就写得铺张,累赘。此后我如果感觉文章不够简洁的时候,往往会想想,如果只给我手机打字,我会选择如何最有效的表达。

    2. 《傅雷家书》启示录

    在读到《傅雷家书》之前,我一直在找关于文学、艺术的鉴赏类书目。但找到的鉴赏,多半教条化,死板,泛泛而谈。后来读到《傅雷家书》很意外,以前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家书集。没想到竟然也是一本文学、艺术的鉴赏宝典。

    傅雷在给儿子傅聪写的信中,经常谈到关于音乐,美术,文学类的话题,没有固定的条理,但是每次谈及,高屋建瓴,审美能力极强。书里很多关于文学、音乐的理论,令我有茅塞顿开之感,对我此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3. 阿城的逗号问题

    非常喜欢阿城的文笔。阿城的文笔的特点是回归宋明小说的语境之中,朴实而飘逸俊美。他的写作,标点基本只用逗号和句号,其他符号用的频率极低。他的逗号用得比一般作家要多得多。

    后来发现,阿城的逗号如他自己所说,并不是出于语法的作用,而是出于语气的作用。他的逗号使用,是进行语气调停,断句使用的。因为断句的重新布置,使他的文句有一种简净,俊逸的美感。后来我在逗号的断句上,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阿城的使用手法。

    4. 余华的冷静

    重新审视了余华的作品,发现他的文字,实在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冷静气质。像一把泛着银光的柳叶刀,握在一双饱满温度的手上。余华的语法有着迷人的特点,他能把最直白,简单的文辞,重新锻造出风格化的具有疏离感的语境。

    这种锻造出来的疏离感,在他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相悲欢的时候,犹如一架冰冷的摄像机洞若观火。所谓功夫在他处,一个人的叙述如果不够冷静,自己的情绪被创作的文字所左右,必定方寸大乱。所以,冷静,是此后我告诫自己写作的关键词。

    5. 古龙体的文风问题

    古龙体一直是很多人模仿的行文风格,在纸质阅读时代,这种模仿往往只是限制于趣味。而手机端阅读流行后,广义上的古龙风再次掀起了一股潮流。

    单句成段,快捷推进,追求写作的速度感。长句和短句的交错搭配。主谓宾,名动词的极简。起兴和白描的大量插入。蒙太奇的散体拼接。

    目前来看,很多公众号的写作者在写作手法上,不同程度的沿袭了古龙体的特点。我在多次翻阅古龙唯一的一本文集《笑红尘》后,把他一些惯用手法移植到文章当中,发现在手机端的阅读环境里,再次印证了这种写作模式的经典。

    6. 黄俊郎的散体随笔

    黄俊郎的《这本书》、《第二本书》、《第三本书》、《不是第四本书》曾经对我在散体随笔写作上有很大的影响。后来我尝试把他惯用的这种结构,融合进古龙的长短句,阿城的宋明语境,余华的疏离感叙事,企图摸索出新的叙述模式。

    这个摸索的过程很矛盾,磕磕绊绊,但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法和语境。一点点修正之前的写作误区。

    7. 电影的启发

    当叙事陷入瓶颈之后,再看一些电影,忽而感觉有了新的启发。比如《老笠》的剧场式叙事,《树大招风》的三线叙事,《天注定》的碎片勾连叙事,《路边野餐》的非线性叙事,《低俗小说》的环形叙事。

    娄烨的《苏州河》是经典的第一称叙事,但是叙事者一直处于隐藏状态。看完之后对娄烨的独白式语言节奏的把握,钦佩不已。另一部《春风沉醉的晚上》,以细节驱动剧情,在刻画人物性格和感情方面,丝丝入扣,套用到文字中一样通过。

    另外,再度看王家卫的电影,会更注意他的剪辑手法。同样的素材在不同剪辑顺序下,会出现很不同的效果。发现很多文章高明在于对文本的剪辑,不同风格的剪辑,会赋予文字不同的魅力。此后的写作,我有意识地注意文字和影视艺术的共通点,把影视的处理手法移植到文字中。

    8. 美术的启发

    逐渐发现高手行文,可以利用色彩调动读者内心视觉,通过视觉描摹,对读者进行催眠,从而快速将读者带入自己设置好的语境里。

    翻看了一些画家的画作,尤其是最喜欢的蒙克。观摩他们对色彩的运用,逐渐注意文字当中,色彩对阅读无形间的催眠和引导作用。

    9. 王路的套路问题

    王路就公众号的商业写作提出过纵横二九十八条定律。这十八条定律,几乎涵盖了自媒体写作的所有核心技术套路。尽管套路化,但结合到实际写作中,非常具有实战性。比如利用单段的微博体,逐渐夯实一个核心观点,最后形成合力指向一个叙述目标。抒情的位置,结尾的变通,话题性写作的偏角度切入,及起承转合。

    这些观点对我后来公众号的文章写作起到了很大的参考作用。

    10. 行之12段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我还是偏喜欢散体结构写作。散体结构的优点是能灵活变通,在推进上可以借助蒙太奇和分场,进行巧妙的调度,从而进行文字建筑的多样设计。能在呼应和勾连间,埋藏隐线,以奇制胜。但这种写法的缺点是不够庄重沉稳,很难做到大气磅礴。

    在散体结构上,我逐渐摸索的是12段式标配。个人认为2500字以上的分段式,12段是最合理的安排。从起承转合上看,1、2起势与交代背景,3到6是承接,步入正题。7、8可以开辟为插叙,9、10可以作为高潮和转势。11、12可以作为升华或抒情,也可以布置一些呼应与总结。

    按照这种模式,我写过不少12段标配的文章。夹叙夹议,抒情与闲笔的适度介入,尽量在市场写作和个人写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题材在行文架构和叙述维度上的问题。这个模式应该会继续摸索下去。

    总结:

    2016年感到最震撼的文体是李白诗文,及庄子内七篇。每看一次,震撼感就强化一分。在李白唐诗和庄子散文里,体悟到什么是艺术手法和思想、哲学的高度融合,真正古典艺术的集大成。

    着重比较了中式语法和西式语法的区别,然后寻找相互借鉴的共融点。理性看待金古武侠里的优缺点。寻找套路与走心之间的平衡点。所谓套路的娴熟,是指专业化的程度,而走心的态度才决定文字的真诚。

    发现好的文字各有各的好,烂的都差不多的烂。百字之内,佳作与水文,从行文脉络上,节奏的把握上,高下立判。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单看字面就够。10秒钟之内鉴别文章好坏,并不夸张。

    从文字的技术到思想,是一步步锤炼的过程。技术的不足可以一时靠思想的丰满掩盖,但时间一长,就会暴露出经不起推敲的诟病。思想的不足,可以一时靠技术的精湛掩盖,但时间一长,难免沦为雕虫小技。所以思想的内功,技巧的外功,缺一不可。

    中、西方文学大师各有长短。中有气象万千,汪洋恣睢。西有世相百态,细腻入骨。而殊途同归,兼收并蓄才是王道。

    写作到现在,面对好的文字,依旧感觉惭愧,敬畏。文字换着花样地烂,只为一点点接近好。

    2017,新的阅读与写作。与君共勉。

    2017-1-2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6年影响我写作的10件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oa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