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大一共有六栋教学楼,分布在每一个区域,它们的名字非常没有讲究,就叫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第三教学楼……,而我们都会简称其为教一、教二、教三……。根据名字可知,教一和教二是最早的两栋教学楼,当时的外墙是没有贴瓷砖的,水泥色的外表彰显着时代的印记,不过后来重新装修了。教一前有一个金色的丁颖像,是华南农大的标志物之一,丁颖曾是华南农大前身华南农学院的院长,对全国农业事业和学校农学专业建设都有着巨大的贡献,为此,华南农大部分农业专业还专门设置了丁颖班,丁颖班的教学目标比普通班更高,课程设置也有一些不同,目的就是传承和发扬丁颖精神。
泰山区的教学楼是教四,是我上过最多课的一栋教学楼,所以对其了解也更深。第四教学楼共有8层楼,由于楼的构造并非规矩长方体,因此高层楼的教室数量没有低层楼的多。为什么教四并非规矩长方体呢?原因就在于,第四教学楼毗邻紫荆桥,其所在的主路呈上坡状态,如果走远端的楼梯,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三楼。从地图上看,第四教学楼宛如一条短而狭长的河流,只不过,在“河流”一旁还有3个圆圆的建筑物,也属于第四教学楼,分别为107、108和109。因为这三间教室独立于教四主楼之外,非常大,可容纳300人有余,而且当时里面只有风扇没有空调,夏天会非常热,因此学生们都称其为“电饭煲”。
107和108是可以正常使用的教室,有时候也会被用来开展讲座或会议,军训期间我们学院就经常在这里开会。109则被用作了考研自习室,不知道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考研人专用教室的,只知道自我入校以来那间教室就是“努力”和“勤奋”的代名词,而学校与学生之间似乎也有一种约定,那间教室不会被安排上课。尽管电饭煲很大,但在109里你几乎无法找到一处空位,不管是座位还是讲台,又或是过道和最后方的墙边,都堆满了书,甚至有考研人自己搬来桌椅摆在讲台上的空位处。每一次考研结束后,学校都会张贴告示,让考研人在一个期限内搬走东西,准备迎接又一批考研人。这时,就会有新的考研人来物色和抢占座位,有商业头脑的旧考研人甚至会将自己的座位作为“商品”出售,当然,更多的座位会在互相熟悉的师兄师姐和师弟师妹之间“传承”。此时,新考研人大都会准备好一张纸贴在座位上,告知后来者,此位已被占领,待学校将教室整理好后,才把自己的东西搬进来,颇有一种“乔迁”之感。
我备战考研的时候没有在109待过,只是偶尔去了一两次,本来想着泰山区图书馆晚上闭馆后在那里找个位置继续复习的,谁知道竟然没有一个空位,没有人提前走。偌大的教室里并不十分安静,风扇转动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笔与纸张摩擦的声音、偶尔的咳嗽声和低声的交流声,但是,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很专注,他们时而奋笔疾书、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恍然大悟、时而眼睛放空。在大四以前,我从未踏进过109一步,可能是因为里面堆满的书和人让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与当时我轻松愉快享受大学生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在109备战考研有几点好处,一是有固定座位,二是可以长期放置书本,三是这间教室无法连接校园网,信号也不好,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帮助,最重要的一点是,身边有很多同行者,即使之前不认识也可以互相加油打劲。听舍友说,她就在里面认识了一个很厉害的考研人,一天的学习都非常专注,她们俩还会互相分享小零食。很可惜的是,据师妹说,现在109不再是考研专用教室了,也不知道泰山区的考研人会去到哪里呢?
第四教学楼有两部电梯,分别在走廊尽头;有三个楼梯,均匀地分布在走廊的左、中、右三个位置。而教室一共有三种类型,在这里就暂且称其为小、中、大教室吧。虽然三种教室可容纳的人数不同,但横向构造基本一致,即教室的宽度都是相同的,每间教室都有三大列,左右两列分别有5个座位,中间一列有7个座位,因此,教室的每一排都有17个座位。公共课会在大教室上,这里能容纳约150人,基本是3-5个班的人数,因为人数多,所以整间教室呈阶梯状分布,这样即使坐在后排,也不会被前排的同学挡住。我常坐在第二级阶梯第一排的中间位置,这个位置既不会太前,也不会太偏,不管是看黑板还是投影屏幕,都是很好的选择。除了大教室,我们用得最多的就是小教室,这一类型的教室没有阶梯,一眼望去大概只有五六排,一般是两个班级一起上。中教室其实和大教室的容量相似,甚至可能更多,只不过因为内部没有阶梯,一般不会坐满,否则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清前排。然而,我们有一节课被安排在这间教室,是大一春季学期的军事理论课。这一门课是整个园艺学院一起上的,理论上应该有两百多号人,每个班级坐两列,基本上找不到空位。而且,由于这门课的位置是固定的,第一节课我去晚了,只有后排可坐,因此,到学期末我都没怎么看清过老师的脸,课程内容就更不用说了。好在这门课是公共课,期末考试也是在电脑上完成。
比起上课,我更回忆那些在教四搞活动的日子。因为教室多,一般中午和晚上会有不少空教室,所以泰山区的学生搞室内活动都会选择第四教学楼。如果想用投影仪就需要提前在学校平台上预约,如果只是简单地使用教室则无妨,只要确定那间教室不会有人来上课就好。“园艺女篮见面会”是我印象深刻的活动之一,由第一次的参与者,到第二次的组织者,再到第三次的旁观者,每一次的体会都不同。“园艺女篮见面会”是园艺女篮的传统活动之一,目的就是让新球员互相认识,快速融入球队。第一次参加时,我作为倾听者了解了不少关于园艺女篮的历史,知道往届师姐的最强战绩是四强;第二次参加时,我作为口述者把这一历史延续下去,为此还专门做了一个PPT介绍历届球员;第三次参加时正值我备战考研,也不再参加球队的训练了,不过,为了让园艺女篮的历史传播下去,我还是去到现场为新生们讲解。
考试周的时候,我经常“三点一线”,而教四就是这其中的一点,大一大二时,更喜欢一个人复习,这样时间安排更自由,所以我常去到教四。在一个叫“华农宝”的公众号(虽然这是非官方的,但为华农学子提供了很多信息)上查询空教室,找一个心仪的位置坐下,就这样能待上一整天。当然,除了考试周,我在想自习的时候也会去教四,比如,有一门课是10点左右才上,但那天刚好早起训练了,我就不会再回宿舍,而是找一间空教室,或是备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是复习等会要上的课。
虽然第四教学楼外墙已经有些风雨的痕迹,但是从远处看依旧很壮观,尤其是“电饭煲”前的几颗美丽异木棉,那是一种花瓣为粉红色或红色,基部黄色或白色带紫斑的花,属于落叶乔木,树高有10-15米。每到开花季节,总会有上课的师生为之驻足,并用镜头捕捉这唯美的画面。在三楼平台处,还有一座高高的钟楼,整个建筑物是一根水泥柱子,顶端嵌着一口钟。
在第四教学楼里,我们学习知识,我们徜徉在书海里,我们与好友聚会,我们与老师相遇。我们每天急急忙忙奔赴某一课堂,课后又急急忙忙去吃饭、运动、休息,我们似乎从未停下来好好看过它。殊不知,它早已融入了我们的大学回忆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