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只要是中医科班出生的读者,见到这几个文字,都会莞尔一笑:这不是千古一方——桂枝汤么,是的,这是桂枝汤的组成;但是对于非中医读者,可能就不那么认为了。今天不管是中医出生还是非中医出生的读者,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为啥说它是千古一方?我们来看它的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这简单的五味中药组成,其功能强大——古方名曰强壮剂,适合虚弱体质的调理。各种大病以后,像肿瘤、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过程中,或经过手术、化疗、大出血、产后等凶险后,都可用此方为基础方。

我们为什么把它叫“大勺炒姜汁”呢,这是我们中医医生偷偷用了“聪明方”的缘故,开玩笑的,当然不是喽,这是我们自己根据记忆规律的一种趣味记忆法,这种记忆有趣幽默记得牢,是不是觉得中医也挺好的,当然祖国医学流传几千年,亘古至今是有道理的。

我们言归正传,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可见此方是太阳病的代表方,治疗以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为主。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桂枝汤的服药(3付病情就可好转痊愈)还需注意如下措施:1.服汤药一会后应喝一碗热粥,以助药力;2.服药后应盖被子使其全身微微发汗为佳,不可以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反而适得其反;3.如果一服药后汗出病情痊愈了,立即停药,不必尽剂;4.若服药后不出汗,再次服药后像前法一样处理,还不出汗,让病人半日内,令三服尽;5.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6.服药期间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在桂枝汤服药方法上,煎煮时应“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说明煎药方法不同对药效有影响。服热粥以强调服药之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可以采取喝热稀粥等方法增强疗效。“服药后应盖被子使其全身微微发汗为佳,不可以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反而适得其反”指服药后应观察患者反应,掌握发汗的度,同时也是疗效观察和后续治疗的依据。“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指出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做到驱邪务尽。
可以看出,在中医理论中,任何一种疾症,始终体现着邪、正两方面的消长规律——此消彼长;因此在临床治疗上“证”也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对疾病运动变化的观察,并根据其矛盾转化和发展情况,掌握证情转变,不断修改和补充治疗、护理方案,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动态观察的方法,既体现了治疗和护理是一个整体,也体现了“医护合一”的中医护理学的特点。
在中国几千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里,始终坚持着天人一体、阴阳平衡的状态,中医治病也就是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如果一个人生病了,在中医医生眼里就是这种阴阳平衡状态被打破了,从而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关系使其达到平衡——用中药使我们的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