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对比一下您前几天的回答,看有什么不同?只有不同,没有高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面对这样的求助,第一反应是:要是我能帮到他得有多好。接下来的理智告诉我:要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于是乎,学过的各种理论清晰的、模糊的开始在脑子里打架。我是该去呢还是该去呢还是该去呢?答案是:不能去。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专业理论告诉我:要分辨来访者和求助者。来访者是孩子的家长,却要求心理咨询师上门为孩子做咨询,可孩子并没有咨询的意愿。显然,这个案例不符合心理咨询的范畴,如果勉为其难要做咨询,理咨询师该帮助的对象也应该是孩子的父母,帮助他们从面对孩子问题所产生的焦虑不安的情绪中走出来,另外建议家长找精神科医生排除孩子的精神问题,然后可以启发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孩子的问题,也可以建议家长改变和孩子相处的固有模式,比如说对孩子打游戏置之不理,或者要求孩子每天游戏打不到高水平就断其饮食,李老师曾说过,变不好还变不坏吗?总之只要有了变化就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再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最好能逼的孩子自己去主动寻找求助。
咨询关系还有一个匹配问题。一是要选择合适的咨询对象;二是要调整关系的匹配程度。
咨询师要了解什么样的求助者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样的问题是自己所擅长的,要对自己的咨询效果有个预期判断,如果判断自己没有能力做好这类咨询,转介让擅长的人接诊是对已和对对方最好的帮助。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譬如李老师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勇敢的直面挑战,可以发挥悲天悯人的情怀助人为乐,而我等这样的缺乏能力之辈只能望其项背,暗自叹息了。
李老师讲的心理咨询不能靠“单打独斗”以及和精神科医生一起上门咨询的经验有给我上了生动、实用的一课。以“隧道视野效应”是看不到诸如这类的解决方式的。要想走出隧道需要踏实的理论基础还有实践和经验的累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