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我换了公司,一年里忙得飞起,于是回想起2018年的读书经历,真是羞愧。
前两年工作,也以为自己忙,回头想想,密度还是不足,当时爱读那种信息密度极其结实的书,遇到虚构类,往往唏嘘叹气,觉得浪费时间。这一年,生活工作已经足够密不透风,书倒反而像个避风港起来,那些轻盈的虚构书似乎重回视野,每一次读书,都像是一种对现世压力的逃离,即使是书中一个极小的细节,也可能成为自己未来好几天因忙碌而无心读书时对焦虑的抗击,对自我的慰藉。
所以书的好处,大概就是,想要什么样的心绪,择不同的书,都能找见。
前几日排队时,我捧起Kindle,突然又想起小时候读的那篇《我的五样》,语文老师那时候学着文中内容,让每个人列出对自己最重要的5样东西,然后一一划去,那时候,纠结的是喜欢的东西太多,不知该如何只选5样作为起始,那天排队,突然觉得,若老师再让我选5样东西,我恐怕纠结的会是,我觉得自己的生活里只要两样东西就够,新闻,和书,另外三样随便选来填充的东西,该选什么好呢?
今年大概读了44本书,总体读书偏轻松许多,所以读书时间一定比起前几年是有断崖下跌的,对时长,我是绝不满意的,甚至想像往年一样选个“十佳”,也觉得难,因为多数书,都没有带来太多智识上的通透提升,也绝算不上完美,有时候在虚构故事里看到峰回路转,或者偶尔一个用词,一句话,也会带来怦然欣喜,或是汗毛直立,喜欢的情绪像小孩子一样,但也仅此而已。
比较典型的就是《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一部日本诗集,第一首诗开篇就是“爱上都市的瞬间,就像是自杀一样”,就像有人咚地在胸口撞出一个大洞。
诗集的推荐语里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埋藏在心底一辈子也说不出口的,仅凭“孤独”“寂寞”这类贫瘠的词汇无法很好表达的情感,像是对异性的那种焦躁复杂的情绪——最果夕日用最简洁直白的语言、跳跃的节奏,完全给表达出来了。
再赞同不过。
书里常谈爱情,时而像青春期的男孩子头倚在课堂窗边的爱,时常又像加班的白领想要抱住一个人却又不得的爱,可即使心情阴郁低沉,却好像总能从文字里找到柔软的托底。
压力与焦虑、靠唯心论舒缓和释放的那些情绪,左右不过是感情而已,我只想更多地和你在一起
而这一点,大概永不会有什么解决之计
我喜欢你,想和你赏花去,一脸痴痴的神情,仰头看花,低头喝酒
花的对面,能望见星斗
假如星星死了,便会消失,然而没有谁会对此留意,唯有星光,留存永久
尽管你说十分艳羡,尽管你的光也将存留
但我,假若没有机会告诉你“去死吧”,假若无法笑着说“是骗你的”,也就没什么意思
请你不要死
我跟书友说起这本书,书友不太能理解里面的表达,但我却偏偏喜欢日式的表达,喜欢日语的语感,看上去不那么工整,像是喃喃自语,却很真心。

森见登美彦的《夜行》今年也在中国问世,他的文字,大约也有这样的效果。
但《夜行》讲真挺特别的。我看过三部森见的作品,《有顶天家族》《四叠半神话神话大戏》及《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后两者被视为宅男幻想三部曲的后两部,处女作《太阳之塔》暂且未读,但风格大抵能从后两者中窥见一些,自由,散漫,脱线,而青春。
青春是什么感觉?时而绚烂得想要跟着大叫跳舞,时而又想仰天大哭,《四叠半》和《春宵苦短》的动画监督是汤浅政明,他不喜欢那种完美标准的作画,于是两部的的画风里多出很多想象,比如用几何多边形表达人的紧张,用突然拉长的双腿表示自由快乐地穿梭于街道,极好地还原出森见作品里的那种四通八达的想象力。
当时看完《春宵苦短》,我正式宣告入坑森见,在短评里写着“想象力,作画,音乐;节奏,色彩,声优(香菜、卡米亚、星野源)……啊,多少个片段竟觉得今敏后继有人,却又愉悦到飞天而没有即将断裂的紧张,青春本该如此无意义,又当比什么都夺目绚丽! ”
不知道是不是被《夜行》的编辑看到了,给我发了豆油,说愿意给我寄样书,让我看看《夜行》,也给写个评价。
样书我没要,但书我一定是看了的。很奇妙,在看过三部想象力爆炸的森见之后,我竟第一次一头扎进他营造的静谧感里,读书的过程中我一度以为自己读的不是森见,像是京极夏彦,或是用AB线写故事的村上春树,笔法清爽而不黏腻,故事跳跃又连贯,反复又反复的叙述回旋,在故事设定的黑与白、夜行与曙光中,穿梭又穿梭,改变又改变。
说是悬疑,这本书或许更倾向于怪谈,看到最后,谜底是什么,这问题简直微不足道。尽管全书氛围压抑甚至带着一点暗黑,但它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我今年读小说的高潮之一。
另两个读小说的高潮发生在读《在切瑟尔海滩上》和《象棋的故事》时。两本书都非常短,但回味无穷。
和森见瑰丽脱线的故事不同,《在切瑟尔海滩上》有一种工整的完美,全书不过8万字,甫一上来就进入“高潮”,即一对小夫妻的新婚夜,结果,踌躇,害羞,自卑,窘迫,男生对女生的爱里包含着性,女生对男生的爱却近乎温暖的亲情,但不包含性,回忆起种种过往,一直到全书结束,两个人也未能成功拥有性生活,并在书的最后几页,匆匆分开,一晃叙述起几十年后的事。
我一个友邻把这种叙述模式称为“圆环叙事”:从小说的开篇到结尾部分中,是一个完整的圆,重新回到了问题的起点,中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只是在这种圆环叙事中,一步步看着主人公挣扎着步入我们已经料想的那种结局,没有希望和救赎。我基本同意。
但作为读者,能够始终跟随作者的笔,了解主人公的每一瞬心思,每一个动作,初夜的不和谐都变得绵密优美起来,甚是荣幸。麦克尤恩把双方的情绪捕捉和推进得恰如其分,有时候想想,小说故事读多了都是元素,同样的题材能写到极致才是本事吧。
其实无论如何,于我而言,一年到头,读得最多的还是“工具书”。此处所说的“工具书”分两类,一类教写作,硬要说起来,前述几本好像也能算进去,但更典型的可能是像《风格感觉》,非常西化的写作方法论,倡导的是用最简单清晰的词句、最妥帖的逻辑连接全文,看似都是简单的原则,实践中会发现要做到极其不易,“古典风格”“知识的诅咒”“连贯之弧”几章尤其有用;
另外就是《新闻报道与写作》,领导力荐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书,着重新闻写作,对消息、会议稿、特稿云云,都有更细分的方法论。这两本书我也推荐给了不少实习生,一本讲通用写作法则,一本着重新闻业务,结合起来,就能让人既理解如何抓新闻点,用最快的速度整理出该有的信息,又能让人用词准确干净,逻辑舒适,稳健推进。不过最后的成长,怕是还得对照着反复写反复改。
另一类“工具书”则增长知识,尤其是医疗知识,扩大一点,是科学知识。
其实知识书一直也都是极有趣的,但今年下半年在北大医学部上课,好像上课的知识量就够我喝好几壶,所以这类书读得就少了些。
但依然遇到了不少好书。
比如年末因基因编辑一事而看完了浙大教授王立铭的两本书,《上帝的手术刀》及《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王教授的语言流畅简洁,有科学家的严谨不轻浮,对知识的历史梳理也极好,但都是好书,其实也都有遗憾。比如《吃货的生物学修养》名字就非常…emmm…肤浅,如果不是因为知道作者,单看书名,极易错过,还以为会是什么简单科普的圈钱之作。
不过全书内容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比如讲他汀的历史,可以算是在环环相扣的科学研究和时不时爆发着高光的科学家故事间挤出了一条漂亮的路,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描述科学故事的时候,还带上了产业视角,于是整本书显得不那么“线性”推进,而多了几分宏观。
相比之下,《上帝的手术刀》名字“科学”很多,但内容跨度太大,总觉得,前半部分容易让人因太简单而离开,后半部分又容易让人觉得太难而离开。我当时因为要写基因编辑,先看了书的后半程,觉得门槛不低,写完稿子又慢悠悠地从头翻起,结果第一章(全书前27%)完全未能超出文科生高中生物书范畴,一度感觉很是无趣。
我后来跟朋友吐槽的时候,朋友都说,那不是很好嘛,说明这本书真正的循序渐进,照顾的读者面大。话是这么说,但接近1/3的内容都毫无惊喜,我还是推荐我的朋友们从第二章开始看,除非连孟德尔和摩尔根是名字都已分不清谁是谁。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今年非常有名的一部动漫叫《工作细胞》,科普的是人体细胞知识,各种分裂分化,尤其是针对免疫细胞的分化,我起初是不想看的,但架不住周围好几个人问我看没看,想要讨论,于是也一周一集地追到了底。
我自然非常欣赏日本及美国作品中对涉及知识的部分都有着事无巨细的专业(中国科学片基本以人文描述占绝大大大部分,包括新闻写作书,真正你按照这个流程就能写出及格作品的“方法论”类型书籍很难淘,很多都显得大而空,或者对新闻业的感慨过多),但这部作品尽管最终豆瓣评分定格9.0,3万多人打分,我却很难给出太高的评价,原因在于,其知识是高中以上的,画风却是初中生以下的,在成人科普间总弥漫着一股装嫩感,受众不明。
我当时评论里写道:“小孩子怕是记不住那些复杂的细胞分化过程,大人又会嫌讲故事手法低幼吧…而我…一边嫌着画风幼稚,一边嫌着知识没有超出认识的…竟然还看完了…”也许,我还是太希望自己身体里的红白细胞能谈恋爱吧(以及巨噬细胞欧内酱还是非常帅气的XD)。

另一本“蹭着热点”的科普书是《杂食者的两难》,前2/3可以视作我今年最开拓新领域的书。我时常把读知识类的书视作在打游戏里点亮地图,读《杂食者的两难》时,正巧遇上非洲猪瘟爆发,那种体验令我痴迷,就好像,有个NPC告诉你,从这扇门进去,你就会进入一个新世界,然后地图亮了,哥布林来了,你杀他们并不费力,但杀完他们已经得以体验这个新世界的美丽;如果没有非洲猪瘟,就像没有那些小怪,玩家一个劲地兀自行走,也能探索,但好像总缺了一点互动式的输出体验。(戳:《杂食者的两难》读书笔记)
与读《上帝的手术刀》不同,我不是为了必须了解某一种知识而去读书,而是读着读着就遇上了相似领域的专业问题。啊,能把自己从书中学到的知识,立即用于分析现世生活,简直没有比这更幸运的事。
这本书前半本讲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和悖论,讲农业的发展无法套用市场经济理论,通俗而精彩,“让牛吃玉米猪吃泔水,再用新问题解决老问题,则问问题题无穷匮也。”这是我当时写下的话。
不过最后一章却多少落入个人体验范式,自己种菜、采集野味,不具有推广意义,因此还是觉得结尾薄弱了些,只好当故事看了,多少有些可惜。
我前文说今年所读之书,都不够“完美”,回头看去,每本书里都能找出趣味,但每本书又都能挑出毛病,我有时候都想怀疑是不是自己太苛刻,除了上半年读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随园食单》《在切瑟尔海滩上》等几本书能让我感到幸运到最后,其他书多多少少都有些厌烦的情绪,怪异得很。(戳:2018年上半年书单)
譬如我今年还是读了些“那个年代”的书,像是查建英的《弄潮儿》和《八十年代访谈录》,我觉得作者对每个人物用心不均,但年初读《八十年代访谈录》时好歹还觉得“静静地围观父母的同龄人讨论80年代的冲击,非常有趣。在70年代的文化废墟之后,有人觉得80年代充满激情与热忱,有人觉得慌乱而务虚,有人怀念那个时代的真诚,有人觉得现在做学术更有规范有样子”,而读到《七十年代》时,已经觉得雷同而疲惫,缺乏了普通人和理工人视角,仿佛“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就只有大同小异的回忆。
后来还读了《夹边沟纪事》,也有相似体验,从最初的震惊、震痛,到最后,也有一种厌烦感,也许我还是冷漠。
不过对于《半生为人》,我还是非常喜欢的,大概是因为其中带有更多的个人体验和情感,因为主观,所以感慨,也或许是作者是同事老师,所以看的时候,会更有实感。
总之今年无论从读书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甚满意。也许长期清浅的读书方式还是不适合我,我还是隐隐渴望被信息密度猛砸一脸的快感,就好像今年读的几本博物书,《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笔记》《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等等,好看归好看,治愈归治愈,但读完心里总空落落的,找不回过往看《笔记大自然》《看不见的森林》《发现之旅》的那种理性人文双充实的快乐。
2019年,真希望自己再累都得读些密度更大的书。并非我不喜欢森见登美彦这样的选手,但若年末总结时将他写成最大篇幅,怎么看都觉得这一年过得未免太没分量了,好几年前,我每次坐火车都读三浦紫苑,从《编舟记》《哪啊哪啊神去村》读到《真幌站前多天便利屋》,都是有趣的作品,但也只是长途读物罢了。
话又说回来,村上春树那本《刺杀骑士团长》,出了都快一年了,我因为其部头大,至今未能翻开,这一年,我竟对厚书的惧怕已经蔓延到村上春树身上了,还真有点瞧不起自己;而曾经带给我无限惊艳的伊坂幸太郎,总能把沉重话题写轻盈的伊坂幸太郎,今年读的几部作品堪称我今年读到的年度最差作品,这么一想,更是糟心。
倒也不是苛责自己,初换工作时一时无法调整的忙累,中间几番大稿的崩溃,我对自己也并非无法宽容,无非是,今年的年末,我自认为和工作压力已经达到某种和解和平衡,我希望明年的自己,可以把对工作的焦虑放轻,把对北京的不满放轻,逐步找回某种读大部头的节奏,好好地啃上几本。
前几天,另一个书友发了自己的年度读书总结,之前也在不少文章里写过她,我们两个常交换书单,她的总结自然也极对我兴味,我种草了好几本。(戳她的:2018年阅读总结)
譬如,我思忖着,自己曾一再想要开辟金融经济学阅读领域却始终摸不到门,她今年也读了不少经济科普或说是纪实类书,有信息密度,亦有趣味或故事性,比如《大而不倒》《当音乐停止后》《扫地出门》,希望明年可以再次挑战这一领域并取得成功,不然每失败一次,都好像给自己筑高一次壁垒。
再譬如,今年认识了几个志趣相投的同行,大家都做医疗,也会互相荐书,有人向我推荐《像我们一样疯狂》,其副标题是《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也是以科学为基准,又掺杂着文化攻陷和产业视角的书,也打算一读。
博物书,《地理学与生活》已开,《海洋与文明》已下,《与生俱来的自由》好不容易找到了PDF资源,读了一半,非常迷人,同系列的《倾听鲸语》也同样作为想要拿下的对象。
愿明年年底的书目别再像今年这么单薄,我要先把这些flags插在这里。
数量上,去年我立的目标是48本,即一个月4本,实话是,在工作日趋忙碌的情况下(这句话文章已经出现3次,看起来像个借口,我决定明年对自己通宵的夜晚数画正字做记录,以让明年的总结看起来不像是拿这个当借口),48本看起来有些像个负担,毕竟平时还有大量时间在读文献、读报告、读期刊、读同行和同事的作品,或许能保持40本就是个不错的目标。
太少不足以输入足够乐趣,太多容易让我有刷书数冲动,失去拿起大部头的勇气。
愿明年能快乐地写总结,年终羞愧反省的感觉真是太差了。
附:
下半年书单(依然斜体是推荐):
7月
《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
实习生送我的书,实话说还没毕业看这样的书容易欣赏一下就走马观花,略可惜。有过体验再读这类书更能有针对性地挑出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吧,书中不少技巧可以借鉴,一些精神对我有鼓励,浅却有用
简·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城规专业书。前期很惊艳,无论是对细节的描写还是对观点的破立,但终究是本研究书,看着看着感觉自己在读超级论文,非本专业,没有储备,亦缺乏除了一点点兴趣之外的驱动力,读了3/4读不动了
8月
南方人物周刊《思想者》
忍不住打低星。从同行角度看,采访十分简单粗糙,只问了面上的东西,一无深度二无平等对话和激发;从读者角度看,写作个人评判内容过多,我更喜欢看关于受访者的事实观点,对写作者的态度和形容没太大兴趣,不如直接干上Q&A,而且一无序二无跋,编书态度可疑。只能偶尔在回答中能找到一些闪光
斯蒂芬·平克《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在实践之后再看这本书,很多话编辑都跟我反复提过,想起很多自己踩过的雷和坑。古典风格、知识的诅咒、连贯之弧几章尤其有用。用最简单清晰的词句、最妥帖的逻辑连接全文,看似都是简单的原则,实践中会发现要做到极其不易,总之还是得对照着反复写反复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赵越胜《燃灯者》
太喜欢赵越胜的文字,精致洗练,透着骈文古韵。全书一大半是在讲辅成先生,其旧时代文人风骨固然动人,但最打动我的却是挣扎的顾圣婴。那么多文化人能在那个年代从禁忌作品中偷得快乐,她却在并非禁忌的音乐里遭到了共产信仰与个人艺术体验的撕裂,最终自杀,令人唏嘘
Michael Morpurgo《War Horse》
看完话剧后补的书。真是部层次丰富、情感充实的儿童文学,战争的残酷在马儿的叙述中流露出许多温暖。对人马情感受不深,但为Nicolls和Topthorn对马儿的照顾深受触动,对爸爸有更多理解,小Emily的戏份也在结尾处获得极好的升华。回首话剧版,有些细节改动着实令人费解,读了原著才满足
9月
迈克尔·波伦《杂食者的两难:食物的自然史》
前半部讲农业工业化现状通俗而精彩,也符合我最早翻开这本书的期待,让牛吃玉米猪吃泔水,再用新问题解决老问题,则问问题题无穷匮也,觉得牛特别可怜。可惜后半段落入个人体验,当故事看了,书名其实都有些偏题了
伯内特《小公主》
有安徒生的质感。别说小时候,直到现在,遇到巨大挫折压力的时候,我依然会采用Sara的方式,编个故事,将自己置身其中,想象自己成为英雄,有时候就真的能成为英雄。不过也许是年纪大了,书想描写Sara骨子里的尊贵和尊严,在我看来总透着一股优越,我大概是很难欣赏这种带些脸谱化描写的旧式童书了
10月
杨显惠《夹边沟记事》
两点感悟:1、现在的日子比过去真的好太多,自由度也已经高了很多,有人念往昔,但在那个坐火车都要介绍信的年代,家家户户一穷二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什么好炫耀的 2、吃不饱饭的时候,人性的丑恶面显露无疑,去他的尊严
北岛、李陀等《七十年代》
自述可读性强,而且角度相对更丰富,不过总体还是缺乏普通人和理工人视角,加上最近看文艺圈的反思怀念稍许有点多,还是有些重复。喜欢徐冰、阎连科和许成钢,说真的,许成钢能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保持学习,并把无法动弹时思考的问题转化为开放后终身研究的议题,自律和执着都让我隔着书页钦佩。另,看完这些书才感觉到郭路生当年救了多少灵魂
《一禅小和尚》
朋友推荐换口味,挺好看的,意外治愈,连屏保都换了两张。很喜欢花花那个故事,大多数人喜欢的都只是花带来的好处,本身对花是没有敬意的。想来很多人读书也不过如此。其实读书本身就是最大乐趣
年高《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笔记》
自己没空去田间地头采花画画,每次看这类书都权当带着自己游了一圈,心情放松。文字一般,画可爱,尤其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可爱模样彻底感染了我。北京郊区真的值得撒欢
11月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
小时候看,只记得想象力的瑰丽离奇,长大后重看,除了感叹能把虚构故事写得像真的一样怅然的功力,还看出许多对人性的隐喻,对战争的透视,对外表落魄内心却始终自由高贵的男爵的唏嘘。有空或许该重看《看不见的城市》
伊坂幸太郎《单挑》
前两个故事还不错,第三个就云里雾里了,看了剧透才懂。伊坂的写作方式常是东拉西扯闲谈式的,驾驭这样的故事线和繁杂人物未免容易让人分心,但想象力仍然非常充沛,令人佩服
玛特·富尼耶《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
规划特别简单的书,但图文丰富,看完特别开心,找回了小时候看百科全书的乐趣,从此对鸡枞菌等物有点无法直视XD以后要买一本镇书架
森见登美彦《夜行》
第一次读森见登美彦这么不脱线的作品,一度感觉在看别的作家的书,完成度非常高。反复地叙述回旋,在夜行和曙光中穿梭,起初以为是悬疑故事,后来衍生出一种静谧感,谜底都不重要了。旅途中读,也切中有独自旅行不与人言的孤独状态
12月
弗雷德里克·佩特斯《蓝色小药丸》
最近接触了一些感染者,看到了他们的隐蔽、瑟缩、脆弱,作为我来说,尊重他们容易,但完全理解很难。这本书对辗转反侧的心理刻画非常细致,与猛犸象的对话几乎上升到了自我超脱的哲学高度。有科学,更有爱
王立铭《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的科学传奇》
很高兴国内有这样的科普作者,在环环相扣的科学研究和时不时爆发着高光的故事间挤出了一条漂亮的路。表述严谨,语言流畅简洁,娓娓道来但不轻浮。可惜最近就在写他汀论文,熟悉多数专业知识,没太大惊喜,但必须说,实验室真是个超迷人的地方,深入浅出的科普是件非常考验功力的事,感恩
梁文道《读者》
以前觉得道长是“学者”,长大了才恍然发现他就是个媒体人,说起来还跟我是一个圈的嘞(凑表捻),其实更喜欢称他是“领读人”,毕竟这么多年跟着他的各种书和节目阅读领悟,而且至今看他的书评书单看不腻,这本也仍是种草集,感激
王立铭《基因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为了写稿,先读了后面,觉得非常有门槛,但写完稿再从前往后慢慢读吧,第一章(全书前27%)都完全没能超出文科生高中生物书,又觉得很没意思。这么说起来,这本书还真是循序渐进,照顾的受众面很大,虽然王教授文字依然简洁流畅,但,可能会有读者因太简单而离开,又有读者因太难而离开吧(应该从第二章开始看
最果夕日《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很喜欢日语的语感,明明是像孟廖一样的丰富内心戏,可那个磅礴而出,这个却如兀自低语,像青春期里望着窗外发呆的学生,像深夜下班后一个人吃着便利店食物的白领,喃喃地,喜欢你
丽兹·克里莫《我可以咬一口吗?》
可爱是可爱,感觉更适合打发时间发微博
另,我拉着程序员梳理一下今年他看过的书,他说自己大概看了12-14本书,但没有书单,只推荐三本,前附写到的《蓝色小药丸》,微软总裁萨提亚·纳德拉的《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及非常有名的《乌合之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