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意渐渐袭来,眼皮已经在打架了,大脑仿佛停止运转了......虽然不断地强打起精神,可困意根本控制不住,不断地再次袭来。
这就是此时此刻我的状态——一看书就犯困。
是什么导致我看书这么容易犯困呢?
书上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由过去积累的条件反射导致的。比如,你常常在大脑疲劳时读书,或者在劳累一整天后睡前读书。虽然你很想多看一会儿,但每每招架不住疲劳感,不知不觉就倒头睡去。渐渐地,睡眠和读书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这么说来,睡意并不是由读书引起的,只是你人为地在两者之间建立了刺激反应。
联系到我自己,午休时其实我已经很困了,很想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可是想到要看会儿书,就强打起精神,勉强看了几个字,就困得不行了。只好放下书,在桌子上趴一会。
有时,觉得不看书好像对不起自己似的,就拿起书到办公室外面的凉亭里去看。
中午燥热的风吹拂在身上,不免又引发了瞌睡虫,本想看书,可困意终究还是战胜了意志力。
大脑锈的一点都转动不起来了,思维也凝固了,这时候只想闭上眼睛。
让我睡会儿吧。
经过一天的忙碌工作,再加上长时间的通勤,晚上回到家身体已是疲劳至极,坐在沙发上,还没翻两页书,竟然就在舒适柔软的沙发上睡着了。
怪沙发太软太舒服?还是怪自己就不是读书的料?
嗐,谁都不要怪,看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筝小钱老师给出的是什么样的建议吧。
第一,不要一上来就读大部头的书籍,我们的理解能力有限,越看不懂压力就会越大,会导致大脑“罢工”。不如,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找一些平替书籍来读。
像那本麦肯锡经典培训教材《金字塔原理》,320多页,厚厚的一大本,我读了前面40页,就再也没兴趣翻开了。
说句实话,太枯燥了,太理论化了,读起来很累。
刚好老师提到这本书的平替书籍是日本作者下地宽也的《逻辑思维,只要五步》。而这本书跟《金字塔原理》都是讲述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但它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图文漫画,形式生动,易于理解。
那么,当你读不进去大部头的书籍时,不妨换个角度,寻找“平替”来达到读书的兴趣。
第二,读作者背后的故事,了解作者的生平,看看作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当我们熟悉了作者的故事之后,再读他的书是不是就很有代入感和画面感了呢?
就像我读《我的阿勒泰》时,我就先去网络上搜索了很多关于作者李娟的故事,了解了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再去读她的书,就有很强的代入感,并且越看越有意思,怎么还会困呢,真恨不能一口气读完才好呢。
第三,用听书的方式缓解看书的疲劳,把书当成能量进行补充。
我也喜欢听书,一般是在十点读书或者喜马拉雅上听。通常我会选择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做家务时听书。
听书之前不知道这本书好不好,听完之后觉得挺有意思,还会去买纸质书。
我买的很多书籍信息来源都是听过的书。
听书毕竟只是精华的部分,好书值得买,然后再重新阅读,跟听书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把听书变成习惯,可以打发通勤路上的无聊也可以打发做家务时的疲劳,真的挺好。
当然,老师说还可以给喜欢的书排名,激发看书的动力;或者是到专门的自习室里去阅读,在那种有氛围感的环境里看书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但是我看书的兴趣从来都不是因为它榜上有名,而是只要想看,需要看,在不在榜单上都没有关系。
在我们这个小城没有那种专门收费的阅览室或者自习室,但有两个图书馆,里面藏书也挺多,女儿放假时我们一起去过,但离家太远了,去一趟就要一个多小时,时间基本都浪费在路上了。所以,我们很少去。
但我记得前几年回老家时,在省城生活,我会带着女儿去离家不远的图书馆看书,那里有自习室,很多的学生,在看书或者学习功课,浓浓的氛围感,特别棒。那次我和女儿待了一天,如果不是闭关时间到了,我们都不想走。与那些充满朝气的学生在一起,不想认真读书都不行,哪里还会打瞌睡呀。
正如老师所说:让大脑和读书形成正向刺激,读书就不再犯困了。
那么,我们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再读书时,就不会两眼迷离,大脑游离在天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