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位朋友过来看我,欣喜之下,不禁让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心想,孔子真是厉害,能把人的心理总结的如此之好。朋友走后,回想了一下,又觉的孔子说的这句话应该很多人都能说的出来,鉴于孔子的伟大,个人觉的如些伟大的思想家,说的话绝不可能如此简单的理解,经过几天的思索,现总结如下:
第一,不管什么事情,应该先了解其事情的背景。譬如,在孔子生活的年代,马车是主要交通工具,而同现在的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在那个年代,一个远方的朋友坐着马车(或是步行),从远方来看你,是何等的友谊呢?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把“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放在第一位的原因。在拿我们卖衣服来说,顾客的背景我们当然不可能知道,但从她进店的那一刻起,他的肤色、发型、身材、穿衣风格等,我们是可以很直观的观察到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有目的的推荐,从而最终促成销售的成功。
第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个人认为,在这句话中“习”最为重要,它可以是习惯,也可以是实习,也就是说,知识学了就要用,对于非技能性的东西,我们学了就要让它养成一个习惯,比如我们学了待人接物要客气,要有礼貌,那们我们就要把它养成一个习惯,习惯之后,不管你是不是在上班,你都会那样去做,这样上班的时候,你也不会感到自已在上班,要刻意的那么做,这样不好吗?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个人的素养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对于技能类的东西,我们要经常的实习,也就是要做。大家可能都有这个体会,高中毕业后,过一段时间,再拿一个初中的题目,有可能做不出来。比如:我碰到过的,圆的面积怎么算?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去百度了。当然,这个仅仅是公式类的东西,是可以很快的查到,用的时候也能很快的解决。但有的技能就不是一个或是几个公式就能解决的了。如果一个人学了车床,而不去开车床,那么学了它之后有什么用呢?难道仅仅是让自已知道什么是车床吗?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与规划。
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位化学家整天的是忙的不亦乐乎,有一次,他的老师去他那,问他最近在忙些什么,他说,我要发明一种可以溶解所有东西的溶剂。他的老师思索了一下,反问道,那么你用什么东西装下你发明的这种溶剂呢?顿时,这位化学家恍然大悟”。故事的真假我们暂且不论,如果这位化学家反思一下,就不可能误入歧途了。反思一下不好吗?你们觉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