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了致谢的环节,沉吟良久,难以下笔——自二零零七年八月三日复习考研至此可为一个轮回,从当初之洋洋得意至今日之战战兢兢,从无畏与舍弃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态的变化印证四年来自身的成长。一路走来,有太多值得怀念与珍藏的瞬间,有太多我要感激的人。
感谢我的恩师李忠云教授。梅贻琦曾说过,“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李老师虽为校党委书记,百事缠身,却言传身教、使我得以践行古人“从游”之义,堪称导师楷模。因以前缺乏正规学术训练,我的成长几乎就是老师一路扶持走过的历程——大到选题及谋篇布局,小到标题、摘要及标点符号。我所珍视的一份份红笔修改的文稿正是恩师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的深刻体现。具体到本研究,从选题、资料收集到文字处理及结构安排,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难忘老师北京出差归来,大雨滂沱之夜仍以疲惫之身指点我的第一篇“不成形”的文章;难忘老师春节期间仍从武汉打长途电话至广东为我两篇文章提供修改意见;难忘老师召集我与两位师妹,谈学业、谈社会、谈人生直至晚上十一点。可以说,正是老师的崇高风范与渊博学识,正是老师严谨的学术精神与豁达的人生态度,给了学生众多的启迪与动力,这是我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剩下的仅是如何践行之、内化之的问题。师恩深重,又岂是区区百余字所能表达?学生能做的,仅在于以此论文作为阶段性的小结,并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时刻警惕自身,不负老师教诲。
感谢高教所全体老师。他们是龚祖文老师、李名家老师、赵正洲老师、刘松年老师、江珩老师、胡维治老师、熊家国老师、张俊老师、沈振锋老师、陶美重老师、杨秀芹老师、韩红艳老师,雷莉老师和周爱菊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指导我学习与研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我提供各种关心与帮助;感谢在学业及研究中给予我帮助的其他所有老师。特别是余斌老师在资料收集方面给予的大力帮助,李厚刚、刘珊和余隽老师给予的特别关注。感谢历次学术交流中帮助我、指导我的所有老师,尤其是南京农大刘晓光老师。他们对我文章的指点与肯定给我以极大的信心与鼓舞。作为外校教师,这是极难得的,我永远不会忘记。
感谢我的师兄程华东、王从严、王平祥、陈新忠以及师姐胡瑞三年来对我在学业和生活方面的关心与爱护,感谢同门张越、师妹丁洁、王娜、孟娜、王桂芬以及师弟李鹏。同门的交往不仅让我受益匪浅,更体会到亲如家人的温馨感觉。
感谢三年来朝夕相伴的众多同学。他们是李英英、曹忠正、李婉、冯宁、刘慧、魏扣、崔洁、蒋丽、彭宇航、张夕、张珑秀、韩成英、朱莉、陈聚伟、高亚文、朱殊、张志佳、李玲玲、王立金、宋丽波等。感谢高教所09级及10级的学弟学妹们,没有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我不可能如此充实和顺利的度过研究生生涯。对此,我难以忘怀。
最后,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武汉离家虽近,但迫于学业压力,甚少回家看望父母双亲。即便如此,他们总会宽慰我要以学业为重;感谢姐姐李凤兰在考研及读研的四年间给予的最无私的帮助;感谢弟妹从精神上和经济上支持我,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而最坚定地站在我背后的,是我的妻子饶惠琼女士——正是她,力排众议支持我千里求学;正是她,在坚持毕业班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独自支撑我与女儿的生活。在我迷茫彷徨的时候,在我郁闷忧结的时候,是妻子默默无闻的支持和奉献使我一路走下来。
吕 斌
2011年5月15日于华农人文楼419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