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国家文物局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山西本不产茶,但明清时期的晋商却奇迹般创造了万里茶道的辉煌历程。
17世纪万里茶道起源于山西祁县。当时来自山西的晋商,成群结队,赶着驼马从家乡出发一路向南走到福建武夷山,被当地人称作“西客”。
西客也是“稀客”,用白花花的银子换走了成千上万吨的茶叶。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的茶叶几乎被“西客”垄断。在晋商茶路中,祁县渠家是最早进入武夷山开始经营茶叶生意的晋商代表。长裕川茶庄是渠家开设时间最长、经营规模最大的茶庄之一。渠家以质量高、数量足、服务好、守信用创立了“川”字品牌,受到俄、蒙及北方各地人们的广泛信赖,他们认准“川”字牌茶叶,长期购买。在一些地区,人们甚至以砖茶代替货币在市场上进行物资交换。茶叶被引进欧洲后,在长达几十年内成为流行的日常消费品,而在英国和俄国则是生活必需品。茶叶贸易迅速成为中欧贸易增长极为重要的推动力。
到19世纪,茶一直是中国与欧洲之间主要的贸易商品之一。
欧洲市场流行的是砖茶,又称蒸压茶,是以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成的块状茶,是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中国的砖茶在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尤其是西伯利亚一带以肉奶为主食的游牧民族到了“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地步,他们必须依靠饮茶来消食化腻。
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经蒙古通往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的贸易线路打通,茶叶成了恰克图贸易的主要商品,最远销售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