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你放学回家第一句话是什么?多数人的回答是:喊妈妈呀。如:妈妈我回来了,妈妈我饿了……我也不例外。不论是以前放学回家,还是现在通个电话,都是把“妈妈”两个字挂在嘴边。不知道爸爸们听到这个回答,有何感想。
小学那会儿我只记得爸爸做的饭,我能吃一大碗。我生病时,他会忙前忙后地照顾我。我总觉得这很平常,因为大多数爸爸应该都会这样做的。我甚至觉得有这样的爸爸也挺好的。
不知不觉中,我上初一啦!那年中秋节,我和表哥一家到外婆家聚会。一天里大家都吃得好,玩得欢。在快要离开时,表哥提出让我到他家玩几天,我高兴地飞奔过去,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两人搂着又蹦又跳。两个大男孩正在兴头上,忽听“不能去,回家。”一声。这句话如一盆冷水把我从头浇到脚,我哆嗦了一下。“我想去。”“不行。”我不再往下说了。
此时,我发现眼前的爸爸显得很陌生,霸道。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就像抚摸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想着表哥的爸爸对表哥是那种伟大,沉挚的态度。有什么事情会商量着解决,很民主。我竟默默地流下泪水。从那以后我不愿意跟爸爸多说话了。
转眼临近中考,老师们为了学生,都很拼。唯恐漏讲了哪个知识点。所以课上老师们都是满堂讲,有时候还会拖堂。放学后布置的巩固作业也是几张几张的试卷。紧张的氛围下,我也想减减压,我有时会用妈妈的手机玩二十分钟《迷你世界》。
有一次,写完作业。我拿起妈妈的手机准备玩游戏。可是发现没有网,我想妈妈不懂网络,肯定是爸爸,是他操作着把网络断开了。于是我找爸爸理论,只见爸爸板着脸,瞪着眼,丢下一句话:“光知道玩,都不会多学会儿习。”说完,摔门而出。
瞬间,我心里好像塞了一团委屈似的,等走到我的房间,我就像大河决口一般,索性大哭起来。妈妈也因此给我讲过,爸爸只是不想让我误了学业,要求严格了些。
这些我都懂,可是也不至于这么独断专行,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这件事之后,我对爸爸是抗拒的,同一餐桌上,只要他一坐下,我就离开。
紧张的中考落幕了,我如大家所愿考上了重点高中。学校要求两周回家一次。每次到家,爸爸都在厨房里忙碌着,炖肉,蒸鱼,烧菜,好似我在校从没吃好过一样。
饭罢,他会耐心地询问我在校的情况,住得适应不,饭还吃得习惯不,再交代,在校一定要吃好、睡好、玩好才能学好,需要什么给家里打电话,别委屈自己。我渐渐发现,爸爸变了,变得不那么专制了。
后来,我再回家,和爸爸说话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我会把生活,学习中的烦恼说给他听,只看到他左手撑着下巴,右手不时会扶一下眼镜。
每次聊完后,都会发现爸爸脸上浮着浅笑。他也会诚恳地提些建议给我,如果我不认同,我们便开始斗嘴,你一言,我一语,说看法,谈想法。
不论结果如何,他都会来一句,这只是他的建议,最后怎么做还要看自己。再后来,餐桌上少了我俩谁都不可惯,我和父亲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根据多年和爸爸“斗嘴 ”的经验,我发现多和爸爸“斗嘴”,能够交流彼此的想法,加深了解,消除隔膜。
现在我已经成人,但和父亲“斗嘴”的习惯一直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