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这个典故流传已久,是中国人都知晓。这个典故,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环境对人的学习成长影响至深。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往往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蜕变。认知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人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但真正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源于我家里的一位小客人。
这学期,堂妹有事要外出一段时间,把孩子交给我带两个月。这是个很自卑而又很自我中心的孩子,一开始我真感到有点为难,怕自己管不了,但也不能拒绝。因为这孩子曾在我家小住过几天,我比较了解,孩子其他方面挺好的,但就是小性子多,还犟,以前在课堂上就有和老师犟嘴而让老师下不来台的经历,其实争执的事情往往不大,有时候仅仅是一句批评的话,但他就是要较这个真,用错误的方式寻求权力,试图获取优越感。
基于对他的了解,从一开始我就对他说,我对待他会和康宸玮(我儿子)一样,好的地方会表扬,不好的地方会批评,我告诉他真正的批评会帮助一个人成长,并告诉他合作的重要性。明确提醒他:上学是一件需要合作的事情,需要你和老师合作,还有和同学的合作。
另外,根据老师反映,只要他出现错误,稍加批评,他要么辩解,要么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不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其实错误现象的背后,是孩子信心不足,试图用错误的方式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孩子还不明白,正常交往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是要学会合作,所以我给他讲,不和老师合作的同学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并告诉像甩脸子,问话不回应等等这些都是不合作的行为。
在一次晚餐时,我讲了阿德勒为心理病患者看病的故事给他和我的孩子听。
阿德勒告诉一位心理病患者,要每天和他分享当天的心事,坚持14天,心理病就好了。可病人生气地说,凭什么我要和你说这些?阿德勒说,看来治好你的病至少需要21天。
故事讲到这里,我问他们:“为什么阿德勒这样说?”在他们尝试做出回答后,我点拨他们,学会合作才是去除心理疾病的最好办法。不会合作,长期下去心理是不健康的,会出现心理疾病的。
当然,他的性格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因为我那个妹妹个性也比较强。母亲太强势,孩子很容易找不到归属感,为寻求关注,只好采用不合作的叛逆行为。在我们家生活的日子里,从做作业、家务活等方面,我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而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当然,心理学上的羊群效应,也在悄无声息地发挥作用,他的转变也一点一滴中发生着……
二十多天过去了,听老师说,现在课堂上批评他也不使小性子了,能快速做出改正,并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
作为堂妹家的独生子,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他迷恋上了戴帽子,而且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帽子都有。天气寒冷,戴帽子在情理之中,可眼看着进入春夏之交,天气渐热,他依然扣顶帽子,着实另类。我想,这可能与他自卑心态有关,希望通过戴帽子耍酷来吸引眼球,获得优越感。
我提醒他天气已热,不需要带帽子,不戴帽子更自然,更有精气神。并和他及我的孩子讨论了《奇迹男孩》中的主人公奥吉为什么外表不佳可受大家欢迎,让他们认识到奥吉是用勤奋好学、幽默乐观赢得友谊,获得赞誉的。别人怎么看待你,是依据你的行为与个性,不是外表,更不是奇装异服。并经常用“鸟美靠羽毛,人美靠心灵”之类的格言来教导他们。一段时间的说教后,现在他终于不再戴帽子了……
观念决定行动。当我们的观念改变了,行动才会真正改变。外甥的转变,与其说是教育环境的熏陶,不如说是潜移默化中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改变。
每天闲暇之余,我家孩子会自觉地阅读,这种好习惯也影响着他。我家孩子的书架,我给孩子买的文学类、科普类、哲学启蒙类、历史类等书籍,也成为他的精神食粮。在我们的要求及提醒下,他也逐渐地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有时,饭桌上,我们会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引领他们积极向上;有时,与他们讨论学校生活细节,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开朗的心态……
“孟母三迁”,是在改变教育环境,更是在成长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引领,而这才真正地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