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基础

作者: 奥神羊 | 来源:发表于2018-09-06 23:34 被阅读46次

    第一讲  形散神聚话散文

    1、散文的内容和形式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

    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先说内容。作者不论是述说人生,还是描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从自我感悟出发。这种感悟,既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美质的发现,也是作者感情激荡、神思飞扬的心灵体验过程。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感情、意味情趣的本源。

    这种感悟的特点,首先是它体现着作者的个性。也就是说,作者披襟剖心,真诚道白,让读者从文中见出作者本人的经历、个性、趣味、爱好、志向、学识、修养……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暖冬日照下的地形地势、积雪的山、清明的水……作者是“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他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外来人”“客居者”新鲜、独特、丰富的感受(或许这种感受是济南本地人习以为常的,以至于感受力“钝化”了)。

    其次,作者的感悟包含或暗示着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体验。因此,作者的感悟要保持个体的真实性,又不陷于个人心灵的“狭隘”圈子,而寻求与读者心灵的直接、广泛的沟通,以期获得读者的共鸣。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描写作者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段生活,表现一个普通的日本教师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经历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转折。读者既能读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异邦师长的深情,也能看到中国人作为弱国子民备受异族人的欺侮的悲惨现实。

    再说形式。散文通常写自然风物、社会风云的一角,写名士凡人的一些片段事迹,抒写一缕情思,传达某种趣味。有人说散文姓“散”,“散”就是散淡散漫、自由灵活。这种自由灵活,表现为在服从内容需要的前提下,写法不拘一格,任意起止,“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我们读过鲁迅、朱自清、冰心的散文,它们无一不是精思巧构、自然顺畅而又奇妙独异之作。因为作者对所写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够为散文设计出最佳的结构蓝图,同时又具有娴熟的表现技巧,能轻松自如地使那结构蓝图得以实现。

    如细致探究,具体情况又各显不同。就结构而言,千变万化,文无定法。有的比较讲究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如朱自清的《春》;有的只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就笔法而言,细小处落笔,诗意盎然。散文作家的笔墨,总是在对人物事件的细微处、局部的精描细绘处见出精彩的。如朱自清的《背影》抓住父亲背影这一细节大做文章,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不厌其烦地写来。正因为有这样的精描细绘,后面的“我的眼泪又来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样的抒情语句才有出处,才落到实处。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景抒怀,其中对“像一条瀑布”的“一片辉煌的淡紫色”藤萝景况描写细致生动,淋漓尽致,占据了大量篇幅,分外引人注目。这些描写是抒情的起点或依托,是情思遐想得以飞动飘扬的缘由,是作者由小见大、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深刻哲理的基础。有人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这诗意就从这种精描细绘中来。

    就语言而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看看这样的句子: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虽然平白如话,但写得很动情,很有韵味,有一种自然流动的节奏。有时作者也特意锤炼一些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分外引人关注,如冯骥才的《珍珠鸟》最后写道: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另外,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作者经常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现出文学语言的精彩, 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春》的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其中有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有文采,有气势,有感情,像诗一样美。

    这些内容上的意味、情致和形式上的变化、创新,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实践,通过对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的体认,通过多多接触各种不同的散文作品,多多磨炼我们的感受力、想像力、理解力、悟性,才能体会得到,才能体会得深透。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这既道出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又道出了散文欣赏的特点。

    例文1:菊花飘香的时节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酸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抑、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是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置楚国相位于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途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一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自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古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啸,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

      评析:本文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想象丰富,文情并茂,引人入胜。结尾两段升华主题,前后照应,行文自然流畅。

    例文2:山明水秀

      山是高大的,看着高大的山、高大的树,你会知道天空有多高;听着树叶洪亮的声音、鸟儿清脆的声音,你会知道云朵有多高;感受着树缝中的阳光,你会知道太阳有多高——全都在山顶,在树梢。因为高大,所以山明。

      水是柔美的。那小镇中几曲几折的溪流,缓缓地欣赏着同样柔美的地方;那春雨一丝丝,柔柔地染湿脸庞;露珠一颗颗,依偎在草尖,久久不愿落下——是水的柔,水的美。因为柔美,所以水秀。

    水是活泼的。那小河中的激流,那大江中的旋涡,是多么性急的孩子呀;显微镜下的分子们,又是多么淘气的互相追逐打闹的小宝贝。那哗哗的声音,是乐队的演奏还是嬉笑的响动?可是精灵藏在其中?水秀,因为精灵,因为活泼。

      山是稳重的。那长满了青苔的石头,那挺拔高大的树木,甚至就是这山,多少年来也没走过半步;显微镜前也不能见到你的身影。稳重的你可是在思考该怎么做才好?山明,因为思考,因为稳重。

      山是孤寂的。所以他时不时更换眩目的服装;那朝夕变化、季节更替,也只是为了吸引爱美的你去与他做伴。有孤寂,所以山明。

      水是悲伤的,因为想家而悲伤。这远游的旅人,一刻儿也不停下匆匆的脚步,不换去风尘仆仆的蓝衣。因为这一停下,可就想要飞奔回故乡。有悲伤,所以水秀。

      当孤寂的山融入活泼的水,就创造出了河底那些圆圆的小精灵。他们为了留住活泼的水,将所有艳丽的服装都展示了出来,反倒成了小丑一般,什么颜色都有了,却一件也没穿全。他们被叫做“雨花石”。有水(雨)有山(花),所以水秀山明。

      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齐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有山有水,所以山明水秀。

      当高大的山与柔美的水交织在一起,高大的山庇护起柔美的水,所以有了清潭,有了池塘;柔美的水滋润着高大的山,所以有了花草,有了绿树;所以山水之间有了伊甸,有了桃缘。有伊甸,有桃缘,所以山明水秀。

    有山,山明;有水,水秀;有山有水,所以山明水秀,所以水秀山明。

    评析:《山明水秀》作为本文的标题,让读者的眼前不由自主地就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而《山明水秀》更是作者妙笔之下向读者展示的深刻道理。标题引人入胜,全文字字玑珠,生动灵秀。在作者如诗如画的文笔描述下,读者仿佛走进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因为山水在作者笔下变得灵动,鲜活起来。在优美的意境之中,收获着另一番情调和耐人寻味的深刻感受。


     第二讲  散文的写作特点。

    散文写作上有以下六个特点:

    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山川景物、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②思想警辟,诗意盎然

     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徐迟说:“文学作品,应该有思想。散文也不例外。它要求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抒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的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的境界。”“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说散文》)我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迅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秦牧说得好:“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 散文的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的。

    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因此,高尔基对青年作者说:“我们的青年是否也可以试一下,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使得散文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为诗。”(引自《回忆高尔基》)杨朔的散文之所以写得那样好,原因之一就他“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告诉我们:“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他的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都是诗意盎然之作,既是散文,又是诗篇。

    ③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它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很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93字。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数也是很短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 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鲁迅在《怎么写》中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比较自由”。当然,这里说的“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的散文写作,是“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散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

    ④形散神收,博而不杂

     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

    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⑤直抒胸臆,自具风格

     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为写而写的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的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品化,散文尤是这样。”(《怎样写好散文》)

    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然而“何家干”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的实践、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⑥惨淡经营,文采斐然

     优秀的散文不可能是随随便便写出来的,它们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加工的结晶。秦牧指出:“一篇小小的散文也许写作时间仅仅是一两个小时,但却要求作家深厚的素养,而且不断扩大和丰富这种素养。把散文当作是‘小功夫’,‘掉以轻心’的写作态度,是很不利于我们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的。即使是怎样熟练的名作家,我们也要求他们在写作一篇小文章时,采取‘大象搏狮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的态度。”有些散文家提倡散文的“整体美”,也是要求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惨淡经营”。整篇文章是惨淡经营、刻意加工写成的,它的语言就是精炼的,文采斐然的。这是由于作者运用的是散文笔调。那么什么是“散文笔调”呢?可以说,散文笔调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行文灵活自如,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十分讲究文采。散文的文采不仅有华丽的,而且有朴素的。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例文3:月下独酌话追求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又是一度月圆。

      我一个人独倚窗边,望着宁静的夜空,心中茫然,似是柳絮又如寒烟的心在这样的夜空中飘荡着。

      曾奋笔疾书、发奋图强,但成绩不好,使我忧心忡忡、黯然失色,自己没有找到快乐,或者与快乐失之交臂,但这仍无济于事。

      也许我拼搏过,也许我狂欢过,可快乐终不能和我同在。于是,我感喟不已,不知所措。可后来又仔细思量,把脑海换作一个发酵的酿罐,之后,我明白:人生不能活在感喟的世界中。

      从此,我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也许这样便会寻到更大的快乐。

      岁月无声,时序更迭……

      然而,无限的思绪萦绕心头,撩拨着我的心扉,去想想那些在艰难的时代里,仍能韦编三绝、焚膏继晷的人们,在岁月的涤荡中,使他们终将一举成名、独占鳌头,轰轰烈烈,有的甚至永垂丹青、彪炳史册,找到自己的快乐。

      可是,我并不灰心,也不是一蹶不振,而是重振旗鼓,在困境与失败中,尽可能地破浪前进,在前进中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有时,甚至把不是快乐的转化为最大的快乐。

      在这样的岁月冲涤中,我咬紧牙,携着追求去奋追快乐。因为追求,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也因为追求,我们甘于九天揽月去,五洋捉鳖回;更因为追求,我甘于淡泊宁日,风餐露宿。

      这一切的一切,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追回属于自己的快乐。

      你见过那手执金戈、驰骋沙场的将士吗?他一生厮杀沙场,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即便是战死疆场,青山埋忠骨,他仍大勇无畏,大义凛然,可他觉得快乐无比。因为他想这就是他一生的快乐。如此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他毫不顾忌,只带着追求与思想去寻找自己的快乐。

      我伫立着,思索着。帘外的月色愈显明晰了。远远望去,山川相连,含着微笑,它们这似乎是快乐的微笑。

      而我呢?也从中明白了……

      在岁月的涤荡中,我将带着追求,携着思维的另一种形式去追求快乐。

      那,只需我携一颗诚心踏上征途!

      评析:《月下独酌话追求》作为本文的标题,让读者感受到意境优美之中的另一层深刻含义。主旨明了,让人心悦诚服,言之凿凿,寓意深刻。而通读全文,在作者流畅自然的文笔和感情丰富的语言触动下,被浓浓的氛围深深感动着。文中那种激越向上的文字,飞扬的思绪,和执着的追求,让读者内心不禁为之感动而碰撞出思想上一连串的美丽火花。标题就像夜空中的一道闪电,给天空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更是暴风雨中一个坚定而执著的信念。“带着一颗诚心踏上征途去追求快乐”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更使文章深入人心。


    第三讲  散文的立意与构思

    1、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敏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这样,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这诗意又叫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学。”(《早晨的太阳》序)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珍惜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2、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冰心的《樱花赞》。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

    五是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造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

    例文4:观自观人,亮丽生活

      世界多姿,人生多彩,拥有双目,当坐观世界,尽览人间;自我审视,慧眼辨人,方能生活得潇洒快乐,轻松悠然。

      K君是个评论家

    K君者,K市人也。自幼善谈吐。常观邻里乡事,而后大发其辞。乡人无不赞其才华,敬其论调。

      每到年头节尾,乡人相约入市,观看贺戏,K君自然在其中。

      及入市,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让K君满目繁华,于是乎,他便发挥个人特长,于市之一角,设台发论。上论三教,下论九流,左论同行,右谈陌生。当真可谓论辩惊人。

      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正当K君大发议论之际,人群中,一位老翁问曰:“K君,久闻大名,容老朽一问,君坐论他们,何不论君自身?君自认完美吗? ”

      K君惊闻,忽然面色通红,哑然而立。

      和尚与元帅

    山路蜿蜒,树木葱茏。

      “深山藏古寺,初日照高林”。一个寺院中,一位和尚身着僧衣,面目严肃,静望苍山。他,是在悟禅,是在静思自己的过去吧!他着眼于己。

      一位大帅慕名来访。入寺后,大帅问曰:“禅师今日可又悟出了何等至理?鄙人来访,所为即事。”

      和尚平静地说:“老僧近日朝观山色,夜览雾云,于此境之中,悟出一理:静心方能养神,自修我身。”

      大帅笑曰:“禅师之言,不无道理。然,依鄙人看来,稍有偏见。”老僧面色柔和,悠然问道:“何以见得?”

      大帅答道:“大师所悟之理,重在修养自身,只着眼于己,而本帅统领天下兵马,坐看天下大事,挥师纵横,保国卫家,本帅自认,大丈夫唯有放眼天下,着眼于天下百姓,才是正道。而于自身功名利禄,则毫无期重。所以,本帅着眼于天下百姓,以着眼于自我德行;而大师只着眼于自身的行为,却忽视了天下他人。 ”

      和尚不再微笑悠然,他单掌当胸,躬身称赞道:“善哉!善哉!难得国家有君为帅,老僧叹服!今后,老僧当向大帅请教观天下他人之道。 ”

      观己观人,亮丽生活古语道:“静坐长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诚然,人,只有看到自我,也看到天下他人,对比提高,才能不断进步。

      看到自己,看到别人,二者结合,是为至道。

      审视自我,使自我彻悟,明己之过。观摩别人,使自我借鉴其长,得以提高。

      观人亦观己,借来人长补我短;观己亦观人,献出己长正人非。

    评析:话题作文要注重创新。创新无非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诸多形式创新上,结构形式创新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打破传统的固有模式,能够在整体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位考生根据表达思想的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结构安排,即采用片段粘贴形式来构架全文,使文章新颖别致,内容丰富,主旨突出。前面两个小故事,尤其是自己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中机智抓拍的镜头,围绕“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的话题灵活有序地粘贴组合,并辅之以适当的议论(第三部分),点明其主旨,收到了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效果。另外,作者的语言亦得之古典文学的滋养,比较凝炼幽雅。

    例文5:水,灵动的历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自唐古拉山脉,黄河九曲十八弯,一泻千里,浇灌出华夏沃土,孕育了仰韶文明。

      黄河一次又一次地改道,汹涌的河水一次次向人类张开血盆大口。黄河边上满目疮痍,遍野都是饥民。然而,水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也赋予人类以灵性。大禹治水,惊叹于自然,慑服于天地。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明智的渭河水啊,早早就弹起了秦亡的前奏。一统天下的功高盖世终究湮没在渭河东去的流水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悲壮的旋律,让我们仿佛又觉置身于当年那浓烟滚滚,旌旗纷飞,杀声震天的壮丽场面中。是可歌可泣的历史,赋予了水无尽的雄浑;是水,演绎了一曲曲英雄颂歌。

      南北朝久远的笛韵笙歌都消散退去了,只有秦淮河水依旧汩汩流淌着四朝的繁华。但一声声的丧国之钟却永远打破了秦淮河晓风残月的美景。只留下一丝惆怅,供后人去凭悼,去哀念。

      “尽道隋亡为此河”京杭运河早早地就敲出了隋朝的末音。“水殿龙舟事”结束了这个短命的王朝。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一声炮响,滚滚的珠江水也要为汹涌的铁骑让道,中国的河流开始流淌出悲哀的泪水。

      有人说,三四十年代,中国河流流淌的是血水,是泪水,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大江,却也渲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

      曾几何时,一个主题为“环境污染”的民谣在河南一带流传开来“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却也玷污了河水原本澄澈的面容,掩盖了它的丽姿。

      然而,新世纪,中国又重新流淌出清流,秦淮河、西湖的治理已初见成效。中国的水,在经历了一番磨难、一朝洗礼后,又恢复了它的源源本本,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洗涤了它的容颜。

      水,流过历史,穿越了它时光的沉淀,流淌出它的变迁与更迭。我们面对着水,悼古怀今,从水中汲取灵性,又去激发斗志,那么,这水又将怎样穿越今天,奔向未来?我们的子孙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

      水,流过历史……

    评析:河水流淌,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千古兴衰尽在悠悠河水之中。作者以河为媒介,叙述了历代王朝的兴盛与衰败,记载了中国的发展史。一曲河南民谣敲响了环境污染的警钟,具有时代特色,提高了文章的立意。末段面对岁月河,以史为鉴,发出对未来的思考,给人余味无穷。构思十分巧妙。


    第四讲    散文的布局与结构方法

    1、巧于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参观苏州园林,从它精巧的建筑布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借鉴它的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又说:“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所以,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它的局部的布局同样也要讲究艺术性。

    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的方法。

    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明于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贾平凹说:“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他认为,“讲究了‘空白’处理,一是散文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文能‘飞起’,神妙便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怎样写好散文》)我们要多阅读古人优秀的散文作品,学习他人的断续技巧,在写作实践中多次运用之后就必然熟能生巧。

    2、散文结构四法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结构自由,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写作者意在笔先,缘情为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曲径通幽、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淋漓尽致,或浓笔重抹、一唱三叹,或信手拈来,如话家常。笔法之灵活,行文之多变,全看你自己如何安排。笔者认为,作为时间短、要求高、有话题、重思路的应试作文,以下四种构思较为理想。

    1)、镜头组合法。写作者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或自己的情感,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性、形象性、连贯性的特写画面,精雕细琢,认真描绘,强化细节,深入挖掘,提炼其表情达意的共同点,议论引申,不断深化。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意象鲜明,形象性、可视性强,选取的镜头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表现写作者的感情或写作意图,选材广,表现力强。如冰心的《微笑》,作者选取几个典型的画面——安琪儿的微笑、赤脚孩子的微笑、茅屋里的老妇人的微笑加以组合,最后以“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一提炼,巧妙地把三幅画面揉合为一体,有力地表现了“爱”的主题。

    2)、反复咏叹法。写作者在明确了文章的立意或感情基调后,要围绕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层次入手,把其分解成一个个文字表述虽然不同、但内涵却基本相同的小论题,各自独立成段,在此基础上,反复咏叹,不断强调,显阳关三叠之妙,造铁骑突出之势,搭层楼更上之梯。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思路清晰,文脉清楚,文章立意鲜明,中心突出,行文有气势,易于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若为人生故 诚信不可抛》一文,作者在提出问题后,分别以“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四句话各领一段,紧紧围绕诚信的重要性,抓住“选择诚信”,反复吟唱。我们看到了作者行文的急促缜密,感受到了诚信之与人生的重要。文章虽短小,但布局周密,结构紧凑,文意贯通,气势逼人,很有感染力。

    3)、蓦然回首法。文章不直接点出自己赞美的对象,不径直表明写作意图,而是欲进先退,欲明先暗,故意左顾右盼而言其它,待到关键之处,自然引出赞美对象。物物相因,环环相扣,节外生枝,枝外有节,于事情发展变化中见出起伏,在一张一弛、一起一伏中凸现文章中心。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如“旧时茅店社林边,落转溪桥忽见”。确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妙。如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冬的主宰》一文,作者先写“下雪了,……我想,除了这一片片的‘梨花’外,再不会有什么生机了吧?这冰雪俨然是冬的主宰”。接着写“忽然,眼前的一片白雪地中闪露出点点红色,仔细一看,原来是梅。在众芳摇落的世界里独自绽放,回旋于冰天雪地之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原来,她才是以神韵而主宰了冬”。紧接着“这风雪又使我想起了另一幅画面,破旧的房子,昏暗的灯光,寒风吹得桌上的书哗哗作响,一位书生映着这灯光、雪色,伏案读书,破旧的衣服,恶劣的环境,丝毫不影响他读书的信念和勇气,一时间,我突然觉得,鸿鹄之志、求知之心不是比寒冰更坚硬吗?”最后说“ 雪,它美丽纯洁却带来了寒冷,而冰是雪的升华,它以力而成为冬的主宰;而梅以她绝无仅有的神韵主宰了整个冬的神韵;而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严寒,成了冬的主宰”。文章欲言人是冬天的主宰,但却不直接说明,而是于层层铺垫中点出,可谓匠心独运、立意鲜明。

    4)、感情迢递法。文章开宗明义,直抒胸臆,首先表明自己的感情倾向,继之赋陈铺叙,歌咏描绘,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记事,在曲尽其妙、淋漓尽致的基础上,曲终奏雅,再次顺势点出自己的感情好恶。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情感鲜明,自然迢递,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如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文章的在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基础上,承递对梅雨潭醉人、奇异的绿的喜爱之情,结尾自然发出“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慨叹,感情升华,前后照应,文章如一幅情感挂图,浑然天成。再如《青菜》一文,文章由开篇写“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可爱的女儿”,经过中间对青菜的赞美后,感情自然升华,最后以“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自然收束,赞美了青菜的忠诚朴素,升华了文章主旨。

    例文6:快乐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清晨,精神百倍地走下楼梯,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走出楼门才发现下起了雨,又不得不上楼去拿雨伞,满肚子不高兴,边上楼边想:“今天的体育课肯定又泡汤了,今天中午肯定又回不了家了,又得吃厨上那有盐没醋的饭菜了,一会儿打不上出租,公交也肯定很挤……”

      走出院门,一路上的几个情景却使我的心情渐渐舒畅起来———

       镜头一

      突然听见一阵哭声,循声望去,一个背着大书包的小男孩滑倒了。早点摊前一位正喝豆浆的阿姨赶紧撂下碗跑过去扶起小男孩,又蹲下身子帮他擦掉衣服上的泥水,重新为他撑好伞,一边嘱咐着,一边送他走过马路……

      看到这一幕,我微微一笑,原来雨中更能见真情呀!

       镜头二

    公交车停站,车窗外,一位三十多岁的妈妈不得不跳下自行车,艰难地推着后座上的女儿在人群中穿行。雨披的帽沿下,雨滴顺着这位年轻妈妈发梢一滴一滴地滑落,而她却只顾稳稳地推着车子。多么熟悉的情景!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我的妈妈骑着自行车接送了我六年,风雨中,妈妈发梢的雨滴不也是这么一滴一滴滑落的吗?看着自行车后座上那个被雨衣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女孩,我笑了……

      这原本恼人的雨幕竟让我感受到了拥有母爱的幸福和快乐。

       镜头三

      座位旁边,一位五十多岁的农民吩咐他对面的青年:“今儿赶紧往家打个电话,看咱那儿下了没有!一冬都没下了,春雨贵如油,多下几场这样的雨,省多少浇地的钱呢!”是呀,已经好久没有下雨了,风调雨顺才会有丰年,我有什么理由讨厌这场雨呢?我应该和农民们一起高兴,一起快乐呀!

    走下公交车,心里已没了半点烦躁,体育课不能打篮球,却可以在室内看NBA了;中午回不了家,又可以和同学们侃明星了;打不上出租车,坐在公交上不也让我看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真实画面,体味到了幸福和快乐吗?换一种思维方式,幸福快乐原来如此简单!

    评析:作者首先以上学碰上下雨时“满肚子不高兴”开场,但当作者走出院门,却意外地收获了那一份美丽与欣慰,才发现“快乐原来如此简单”。使心情很快变得舒畅起来的原因,其实源于生活中的几个真实而感人的画面。这就是快乐的源泉,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之处。整篇文章描写深刻、细致,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主题表达明确,分析深入。


    第五讲  散文创作如何出新

    散文创作如何出新呢?

    首先:材料出新

    所谓材料新,就是说,作为写作的素材,其本身就是“新”的,这类材料或具有时代气息,或是别人没有经历过或很少经历过的,或是习以为常却很少入文的。以《我第一次……》为例,有的同学写第一次上网,有的同学写第一次竞选学生会主席,有的写第一次拿到稿费,有的写第一次到商店里玩。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前三则材料都有不同程度的新鲜感,而最后一则材料就缺乏这种新鲜感了。

    要想获得新鲜的材料,首先要占有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即使你的手段再高明,也不可能写出理想的作品,材料出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写作的材料,建立起自己的写作材料库。其实,搜集、积累材料的途径是很多的,我们既可以广泛地阅读书报杂志,及时地吸收那些有用的东西,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向他人学习以获得材料。获取材料更重要的途径是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善于捕捉各种事物和信息,做生活的有心人。茅盾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文学之所以可贵,乃要它能够把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人生的灵魂捉住了,而加以艺术地描写,使人深切地感受了。所以文学家的天职并非仅仅是描写人生,而应把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人生奥秘指出来,换句话,就是文学家应该具有一双特别锐利的眼睛,能观察到普通人所看不见所忽略的地方,能捉住了这一点用巧妙的艺术手腕表现出来,使不见者成为共见。这便是所谓独到的观察。”

    事实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他们都是十分注意观察的。著名作家福楼拜就曾经要求他的学生莫泊桑:“当你看见一个杂货店的老板坐在门口,一个挑夫抽着一杆旱烟,或者一辆马车停在门前,你得把这老板和挑夫的姿态以及整个画面贴切地表现出来,而且通过你画家的手腕,显示出他们的精神生活,使我不至于误认为他们为另一个老板或另一个挑夫。说到那匹马呢,你得用一个字使我知道这匹马和前后五十匹马不同。”莫泊桑正是在老师的教诲下,认真观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巨匠。

    有的同学会说,我每时每刻都睁大眼睛竖起耳朵,看到听到的东西很多,可以说我每天都在观察,可是一旦写起作文来又总觉得没有什么新东西可写。其实,客观世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我们去观察,还要我们去发现。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如果不注意观察,或者缺少了发现,创作就会出现失误,闹出笑话。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蜀中有一位姓杜的处士买到了这幅画,喜不自胜。有一天他把这幅画挂在门上,供人们欣赏,以示炫耀。恰好被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说:“画错了!画错了!”这位杜处士责怪说:“不要胡说,这可是大画家戴嵩的名画。”牧童争辩说:“牛打架时,角用劲,尾巴不用劲,所以尾巴总是垂在屁股后面。这画上的牛,尾巴高高向上翘起,这不是画错了吗?”杜处士只好把画收了起来。的确,从观察上说,戴嵩是不如牧童的,因为他没有发现斗牛的尾巴是下垂的,因而闹出了笑话。莫泊桑曾说:“为了形容草原的树,或燃烧的火,我要站在这树或这火焰前,直至感觉到它不像别的树,或别的火焰为止。”

    正因为你发现了新的东西,有了新的感受,所以你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有了新意。

    例文7:我们村里的新鲜事

    “礼见大爷一家老少四口要旅行结婚了。”一大早,不知谁喊了这么一声。怎么老少四口旅行结婚?真新鲜!我好奇地随着人群向建军哥家跑去。

    《步步高》那欢快的乐曲不时从远处红砖瓦房内传入耳膜。来到院前,大门上赫然贴着个大“喜”字,是用烫金纸剪的,熠熠发光。门外几个讨喜糖的小孩子吆喝着:“建军哥,讨老婆,得了崽,热心窝,贺个喜,糖一块。”

    院内已挤满了人,真可谓门庭若市了。

    我千方百计挤进了正屋,迎门是方桌、条几,条几上摆放着一台彩电、一台收录机和两个大花瓶。建军哥穿一身银灰色西服,戴着领带,脚穿赭黄色的牛皮鞋,擦得油光锃亮;新娘子穿着一身粉红色连衣裙,脚穿高跟尖皮鞋。一群男女青年正簇拥着他们,在那儿说着,闹着,笑着。

    另一边是村里的大伯大娘向建军爹娘贺喜:“恭喜你啊,才盖了瓦房,又要娶新娘,真是双喜临门啊!”

    大妈笑着说:“托了共产党的福啊,要不是政策好,怎么会有今天?前几年,我们还超支呢!”

    一个快嘴大婶打趣说:“听说你们老两口也要旅行结婚?”

    礼见大爷哈哈一笑说:“对呀,我们要重新‘结婚’。”

    礼见大娘推了礼见大爷一把,“去!”

    接着对大伙儿说:“建军和媳妇说我们老两口受了一辈子苦,叫俺趁他们结婚也到上面去好好玩玩。”

    又有一个大婶子说:“你们老两口好福气啊,儿子孝顺,媳妇贤慧,真叫人眼红啊。”

    大娘说:“建军这孩子,要不是党和政府早毁啦。”

    原来,前几年,建军在社会上一些坏人的影响下,经常干些偷摸、赌博的事,乡政府的悉心教育使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后来又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办起了养鸡场,现在越办越兴隆。提起了这件事,礼见大娘激动得热泪盈眶,似乎要说些什么,但终究没有说出来。我顺着大娘的目光向里望,门上的对联写着:“发财致富不忘党的政策好,浪子回头感激政府再生恩。”这时,我明白礼见大娘的心情了。

    启程的时间到了,门前挂着的一挂五千响的鞭炮“噼噼叭叭”燃响了,建军哥和媳妇、礼见大爷和大娘分别上了车,汽车在人们的欢笑声和赞叹声中缓缓驶动,驶向幸福的远方……

    评析:如果说“婚姻嫁娶”是一个古老而陈旧的话题的话,那么一家老少四口同时“旅行结婚”当是这个古老话题中的新鲜事了。作者正是从平时的观察之中,发现了这一个与众不同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材料。

    第二:角度出新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位国王在立位时想请画家为他画一张标准像,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悬赏寻求画家。有一个画家应约前来为国王画像。国王拿到画像一看,龙颜大怒,一道圣旨:“斩!”原来国王生来残疾,只有一只右眼睛,并且左腿比右腿还短了一截。可怜的画家虽然画得栩栩如生,怎奈这样一幅尊容如何作得国王的标准像呢?于是继续悬赏寻求画家,又有一个画家应征前来。这个画家接受了前面的教训,小心翼翼地为国王画像,现在你再看国王的这幅画像,两腿直站,两目炯炯有神,显得非常漂亮。国王看了以后怎么样呢?还是一个字:“斩!”为什么呢?你想让一个不是国王的人的像当作国王悬挂出来,那以后国王的号令又有谁听呢?大家知道后,人们不再敢贸然前来为国王画像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聪明而大胆的画家,自报奋勇为国王画像。很快画像就画好了,国王拿到画一看,还是一个字:“赏!”你猜,这位画家是如何画的?原来这位画家画的是国王射猎的一瞬:国王左腿蹬在一块大石头上,左眼紧闭,左手持弓,右手拉箭,正准备射箭,让人看上去,非常英俊,十分威武。这幅画像既真实又避免了国王的缺点,国王怎能不龙颜大悦呢?你看,一个巧妙的角度是多么的重要啊。

    古代还有一个招考画家的故事。一次,朝廷要招考画家,许多人前去应试,朝廷要求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作画。有的画一位骑者踏着满地花草悠然而归,有的画出了马蹄上沾满了许多花瓣,而唯有一张画,画面上不见花草,却只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飞舞,自然这幅画被选取中了。这是因为画家不是停留在题材表面去图解,而是以巧妙的构思、含蓄的笔调,以不同于他人的新的角度,来引起读者的联想:蝴蝶绕蹄飞舞跟踪,竟误把马蹄当成鲜花,再一看画题材,其意就不言而喻了。

    解放初,著名画家齐白石已是九十岁的高龄了。有一天,作家老舍去看他,请他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一幅画。这是一个难题。我们知道,绘画是视觉艺术,在尺幅之上表现“蛙声十里”的听觉形象,是很难的;而且背景是特定的“山泉”,限定通过山泉来表现十里蛙声,这就更难了。但是难归难,却没有难倒白石老人。过了几天,他拿出了一幅国画交给了老舍。老舍一看,是一幅四尺多长的立轴,上面画的是山涧乱石倾泻出一片急流,急流中夹着几个活泼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蝌蚪,高处则抹了几笔远山。整幅画就由这乱石、急流、蝌蚪、远山构成,布局得体,十分和谐。虽然并没有出现一只鼓腮噪鸣的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十里蛙声。老舍看了,深深叹服这位经验丰富、善于创造的老画家的艺术构思的巧妙。齐白石的这幅画确实传神地表现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境。他不拘泥于题目所提供的表面形象,而是借助于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事物,给人以无穷的联想。不说别的,单说画中的蝌蚪,如果改为一只乃至几只青蛙,尽管你把它们鼓腮鸣叫和神态描绘的形象逼真,但还能听得到隐隐传来的蛙声吗?

    画画如此,写作也是如此。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有的写出来很平常,有的写出来却很别致、很新颖,其原因就在于是否善于选取最佳的角度,是否善于精心构思。例如,以理想为题材写作一篇散文,你会如何写呢?也许你会写要当一名著名的科学家、一名闻名世界的大文豪,或是当一名作家,或是一位诗人等等。材料本身不算新颖,而有的同学有志当一名乡村教师,这样的理想、这样的材料更是普通而又平常了。关键看你从何角度下笔。

    例文8:盼着太阳从西边出来

    妈妈说,好好学,拼上三年,除了晚上睡觉别休息。考不上大学别回家,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于是,我打点行李,背着这沉重的包袱走出家门,跨进这陌生的学校——一条能把人升为大学生也会把人贬为庶民的重要通道。从此,便开始了“三点一线”的生活:早上,宿舍——教室——食堂;中午,教室——食堂——宿舍;晚上,食堂——教室——宿舍。只有到了昏黄的灯光暗示该休息的时候,才能得暇投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于是,一天的劳累化作苦咸的泪水,在梦中又把泪水变成五彩的希望,遥寄那缀满天际的星星,请他们去求太阳公公发发慈悲,让他明天从西边升起……

    爸爸说,啥?你想以后当“孩子王”,当“臭老九”?——没门!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出来。

    萌发了多年的念头,做了几百夜的美梦,就这样给爸爸的一声断喝,吓得再也难圆了。我只得另树目标,向着爸爸心中更高的枝头攀援。可我怎能忘记乡村孩子喊着“我要上学”的哭声?怎能忘记那张张走进结婚登记处时的满是迷惑、满是幼稚的脸庞?又怎能忘记山里那“宁要神,勿要医”的愚昧?茂盛的枝头要依赖于强大树干的支撑,而树干的成长又要靠繁密的树根、充足的肥料。爸爸!为了能使家乡的子弟都长成参天大树,我愿舍弃枝头而作树根、作肥料,可你……唉!我最终会失败的呀!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即使侥幸爬上枝头,可又怎能承受得了那不断吹来的社会改革的飓风呢?

    奶奶说,西边太阳没出来前,跳出农门才是唯一的出路。

    哦,奶奶,您听我说,现在,野外的荒草已被铲除,开辟出的大路已不止一条。尽管路上的行人有多有少,尽管道路或宽或狭或直或弯,但那尽头都盛开着鲜花,都是那么美好。只要下定决心,向着目标前进,哪条道路都能到达。

    可奶奶、爸爸、妈妈,你们为何总是连连摇着头说,要想走得通,只有路一条,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于是,我把求助的双手伸向太阳。我盼望着有一天——太阳从西边升起!那一天,阳光洒满人世,照亮心间,我终于寻回梦中的我,找回我爸爸、妈妈禁锢的我,讨回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生机勃勃的我!

    评析:这篇文章写了作者渴望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以早日改变家乡愚昧落后的面貌,以使更多的家乡子弟早日成才。作者以当代中学生的现实心态为写作对象,细腻地描写了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长辈们的不理解,使作者陷入了痛苦的矛盾心理之中,于是作者盼望太阳从西边出来,以求得长辈们的理解,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全篇以“盼望太阳从西边出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并以此串联全文,构思新颖独特,心理刻画细腻生动,感染力强。

    第三:立意出新

    立意出新,就是要能够从大家所熟知的材料中推出新意,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怎样才能做到立意出新呢?记得元代戴师初说过这样的话:“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这番话可谓经验之谈,很值得我们学习领悟。谈到这里,我们会想起当代著名作家峻青同志创作《雄关赋》的经过。峻青同志在第一次登临山海关时,激动异常。作家望着那高耸云天的雄关,那绵延起伏的山势,那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心潮起伏,感触良多。但一时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立意,因而就没有动笔。当第二次登临时,心情更加激动,创作的欲望也渐渐地强烈起来。作家为了写好这个题材收集了许多材料,但苦思多日,仍然难以找到新颖的立意,于是决定暂时搁笔。直到后来看到一份材料,谈到十年动乱后,某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并举出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使作者十分震动,于是“忽然火花一闪”,一个新颖深刻的立意就产生了: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于是,脍炙人口的《雄关赋》就这样产生了。可见,要想使立意出新,首先要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认真思索,避开陈言,以求有新的突破。

    例如以“助人为乐”为写作题材的文章可以说是俯拾皆是,而有位同学以这一题材写了一篇题为《雨中小事》的散文。文章写的是一天上学途中,下着大雨,“我”主动打伞送一位抱着小孩的农村妇女上车站的情景。这是一个平凡而陈旧的故事了,而这位同学却将这个陈旧的故事赋予了新意:“在回来的路上,想起了那小女孩疑惑不解的神情,我不禁暗自笑了起来。其实有什么不解的呢?将来她长大了,也一定会像我这样做的,而且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多、更好。”从这个结尾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立意:助人为乐不仅仅是雷锋的事,也不仅仅是我们这一辈的事,也是小女孩那一辈的事,以至千秋万代的事。这样材料不仅显得新,而且显得深了。

    例文9:我 和 他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落在地上、屋上,溅起了朵朵雨花。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跑去。在密密的雨帘中,街上的人已稀少了。

    我低着头向前跑着,突然我把一个人撞了一下,我急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跄了一下,扶住了墙。“对不起,对不起!”我忙道歉。

    “噢噢,不要紧的。”

    在朦胧的雨中,只见他中等个儿,瘦削的脸上一双木然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啊,他是一个盲人。我心里一阵内疚:“大伯,我扶您回去吧!”

    “谢谢你,小同学。”

    我搀扶着他向前快步走着。突然,我被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盖板,我便嚷了起来:“谁把下水道盖板拉到一边,也不放好,太不像话。”

    我拉住盲人向旁边走去:“大伯,您这边走,小心绊倒。”

    他迈了一步,又停了下来,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旁,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说不定还会有人经过这儿,会被绊倒的。”

    他终于摸到了那块下水道盖板,并让我帮他把下水道盖板盖好。

    他直起身来,想从口袋里摸手绢,我赶紧把自己的手绢拿给他擦手。他说了些什么我没听清。只见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在我的手绢上擦着,我似乎看见了他那双被雨水打湿的模糊的眼睛也在发光。是的,我看见了,看见了他心灵的窗户,看见了他那颗纯洁透亮的心,那是一颗能够想到别人的心。我感到,我浑身的血都在沸腾。

    雨仍然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

    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一个盲人,又是我的引路人。

    评析:本文所写的事情也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但是作者通过雨中“我”和“他”相互帮助,相互引导的事情,既写出“他”在困境中还处处想着别人的崇高境界,也写出了“我”在“他”的感染下所受到的教育和激励。将平常的事赋予了新意。

    第四:语言出新

    所谓语言出新,就是说语言要有新意,不落俗套。正如著名作家王蒙所说:“一粒沙子微尘那么小的新,也比一座大山那么大的俗套有价值。”那么语言怎样才能做到出新呢?

    传说在苏轼小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据说是苏轼10岁那年,一个早春的晚上,苏轼跟父亲苏洵在园中游玩。此时,轻轻的东风吹拂着长长的细柳,溶溶的月光映照着淡淡的梅花,景色十分宜人。苏洵就对苏轼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中间各加一个字,使句子更加切合这眼前的景色吗?”苏轼想了一会,说:“句子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父亲摇摇头说“太平淡,少韵味。再想想。” 苏轼又仔细观察了一会,思考了一番,将两个字改为“舞”字和“隐”字,念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父亲听了点点头:“有点意思了,但还不够味。”苏轼苦想了好久。这时夜已深了,月光透过丝丝垂柳照在地上,轻风拂动细细的柳枝,如乳的月色中梅花的色彩淡了下去,与月色融为一体。苏轼看得入了神,有两个字突然跳入他的脑中,他吟诵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多美的句子!一个“扶”字,完全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微风恰似一个美女,依扶着细柳,婀娜多姿,既写出了杨柳的轻盈,又传出春风的情意。一个“失”字,写出了梅花、月色融为一体的意境: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给人一种富有诗意的朦胧美。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一诗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最初先写“春风又到江南岸”,用了一个“到”字,后再改为“过”字,接着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十多次的修改,最后才选定了“绿”字。正是这个“绿”字,将江南春天的勃勃的生机形象地刻画出来。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使你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使你的语言出新、出彩,就要认真地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最准确、最鲜明、更生动地表情达意。正像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的那样:“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语言出新还要做到向生活学习语言、向时代学习语言。生活永远是我们学习语言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俄国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开始写作的时候,感到掌握语言的困难,对创作十分灰心,后来有人送他一本法院里审问犯人的记录,里面记着各种各样人的口供,几乎都是活生生的俄罗斯语言,他就是依靠这个宝藏,成功地创作出了他的小说《诱惑》。在我们的同学当中,有的同学一写作文常常是一口“学生腔”,满篇“书生气”,读起来给人一种与世隔绝之感,索然寡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去向生活学习,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学习的东西,处处都可入文。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会常常使用一些流行语言,像生活俗语、世风顺口溜、社会笑话、流行歌曲、人生箴言等,只要留心观察,适时引用既可增添文章的生活气息,使文章生动活泼,又可点化文章,增大文章的思想容量。

    例文10:长 胖 的 感 觉

    本来长胖是没有感觉的,虽然在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笑的时候酒窝加深了,原来瘦瘦的瓜子脸也开始“横向发展”。直到有一天坐上老友婧的自行车,看见她吃力的样子,随口问了句:“累不累?”——本来是想客套一下的,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质量”不大,可她一扭头说:“那当然啦!你长胖了嘛!”顿时我的“玻璃心”就“碎”了。

    胖了吗?“胖”这个词对我来说挺陌生的,虽然小毛毛时的照片是胖乎乎的,可慢慢长大后,就瘦小下来。记得是上小学时,我是个很瘦小的小女孩,上中学时,坐在我后排的男生总说一些夸我苗条的奉承话,借此把桌子往前移,侵占我的空间。正因为轻信他人,我才会固执地坚信自己“体态轻盈”。于是安安心心地做我的小馋猫。

    转念一想,长胖也是必然的。每天在学校里,我总是放不下美味的糖果、巧克力和果冻,有亲戚来我家串门时偶尔也会说上一两句:“哟,莹莹长胖了。”我听了也会悄悄瞟上两眼镜子里的我,是真的比原来胖了,但我也没往心里去。自打听了婧的“友邦惊诧”论,便拉着她去“过秤”,谁知两脚刚踏上去便听到了婧的惊叫声:“哇,你比我还重呀?”重就重呗,我比她高,可婧竟在一边比划:“这么一大块肉……哈哈!”

    我长胖,最高兴的要数我妈了,吃饭时就笑眯眯地盯着我的脸看,哼,一定是早有预谋的,要我长胖。我说:“老妈,你从来不好好看我,今日却看得如此之专注,真让我受宠若惊——是不是在欣赏你的阴谋?”妈妈倒笑嘻嘻的:“长胖了好,身体好才能搞好学习,就要你胖呢!”一听这话,我气得推开碗不吃了。

    试探地问问同学:“我和胖之间是否已有了真感情?别隐瞒,对我说,别怕我伤心……”还没等我说完,她们个个都幸灾乐祸了:“长胖了最好,胖乎乎地多可爱呀!”“胖乎乎”?还不至于用这个词吧!不过长胖了就要和零食分手,我才不干呢!看来得实施一个“减食计划”了。放弃甜食是不可能的,我对“甜甜的,味道好”的东西感情根深蒂固。做早锻炼似乎也不会成功,暖暖的被窝对我来说更是难舍难分。对了,听说“心宽体胖”,那如果伤心会不会变瘦呢?可我偏偏是一个标准的乐天派,所有的烦恼忧愁总在一瞬间里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我拼命想有什么难过的事儿,努力地收敛爱笑的神情。婧见我紧绷着脸,怪怪的样子,禁不住问:“干嘛呢!玩深沉吗?”我一皱眉,摆了个极“酷”的造型:“我不是‘深沉’,而是‘身沉’啊!——顺便问一句,我这个样子是不是很‘酷’啊?”“酷你个头!”我忍不住笑起来。瞧,要我不笑实在太困难了。长胖就长胖呗,别和自个儿过不去呀!

    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世界上最胖的黑人女模特,因为不愿意勉强自己,从来对高营养食品来者不拒。尽管她的体重吓人,但她很洒脱,笑容有了另一种风韵。看了这则报道,我便把“减肥计划”抛到了一边,而且我本来就不胖嘛!现在算“比胖不足,比瘦有余”。不过也不要再发展了,因为没有哪个女孩愿和巧克力说Bye-bye的,不是吗?

    评析: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生活中的语言写生活中的事。写作时,作者没有拿腔作调地为文,而是以风趣调侃的语言,将生活的原汁原味向我们全盘倒出,让我们在她幽默风趣的语言中看到了一个洒脱、乐观的女孩。文中“哇”、“酷”等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词语,又将“我”的眉飞色舞的乐观心态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

    上面谈了写作如何出新的几个问题,当然写好一篇作文远不是这几种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做到细观察,勤思考。同时,我们还要向书本学习,学习别人的好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从中受到启发,进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写作38讲(六)议论性散文

    第六讲  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议论性散文

    散文:作家主体基于自我生命体验对自我个体生命形态或与自我相关的群体生命形态的呈现、咏叹与追问,并且作为主体自我与社会群体对话的一种方式,它必须诉诸读者的审美感受。

    散文的鉴赏要强调意境的审美感受,艺术构思的匠心、优美意境的创造、诗情文采的铺染、是否具有健康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情趣,给人思想启示和审美享受。

    意境:作者想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立意、情感与文章中所描绘的景象达到了水乳交融、完美融合的境地。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意境深远。

    散文三大常规类型:

    ⑴记叙散文:记叙个人的经历见闻或某一件事的由来,及写景等。又可分为叙事散文、写人散文。

    ⑵抒情散文:通过抒发作者的感情体验来反映世界。侧重抒情。分为直抒胸臆的直接抒情和依附于事一理一景的间接抒情。

    ⑶议论散文:借助一定的议论性表情达意的散文。着重在是非的判别,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或批驳他人的观点立场。

    议论散文的三要素:

    (1)论点:作者针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并加以阐述、证明的观点、见解、主张。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论点。

    (2)论据:用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理由和依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具体的事实以及各种统计数字和自然界的客观现象。(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反面)。

    理论论据:前人的理论或者是名人名言。

    (3)论证:阐述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议论散文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后者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文学性和情感性较弱。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中间有着一条渐变的过渡地带。

    议论散文的鉴赏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融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文1:帮助,是身旁一棵开花的树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材料:有一个人去问上帝,天堂和地狱到底有什么区别?上帝带着这个人走进一个房间,这个房间的中间有一口大锅,一群人正围坐在锅的周围,每人手中拿着一汤勺,因为柄太长,不能把食物送到嘴里,因此尽管锅里尽是珍馐美味,这些人也只能是挨饿——“这就是地狱”,上帝说。接着,上帝又带他到了另一个房间。同样多的人,同样一口锅,同样是长柄的勺,但他们每个人都吃得有滋有味。原来他们每个人都互相喂着吃——“这就是天堂”,上帝说。

    这个人经过上帝的指点,顿悟了。天堂和地狱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互相帮助。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是天然的,是经常性的,帮助他人的同时,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帮助,是我们身旁一棵开花的树!

    记得有一年高考作文材料是这样的: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帮助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体。最后,两个人相互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试想,如果那个登山者不给那个即将冻僵的人按摩,不积极帮助营救那个人,不仅冻僵的人会丢掉性命,就是登山者也会被暴风雪淹没。俗语说得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确,登山者的举动,使“两个人相互搀扶着走出了困境”。这是帮助上的双赢,登山者因为帮助,身旁有了一棵树,而且这棵树是一棵开花的树!

    学会帮助吧,它会使你得到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收获!

    学会帮助吧,它会使你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和热烈的掌声!

    学会帮助吧,它会使你的身旁出现一棵开花的树!

    评语:文章题目很吸引人——帮助,是身旁一棵开花的树。这既是文章的题目又是文章的观点,给人以醒目的感觉。开头,考生以一个例子为由头,推导出“帮助,是我们身旁一棵开花的树”。然后加以阐释,接着又用“心灵的选择”的材料为例来继续说明为什么“帮助,是身旁一棵开花的树”。最后,以抒情的模式收束全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言之有情。

    例文2:朋友是好书

    我爱读书,尤爱读好书。好书者,朋友是也。

    所谓好书,有些短小精焊,有些洋洋洒洒;有的是精装书,有的是袖装本。无论怎样,读到最后,总会浓缩成这样或那样的一句话:丰富你的人生,支撑你的人生。

    坤与我虽只有一年的同窗生涯,他一放学回家,拖地板、煮饭炒菜、饲鸡喂猪,什么活都能来一手。他说:“爸从天亮干到天黑,妈又身体不好,应让他们多休息。”

    他让我懂得什么样叫孝敬与自立,是一本修身立德的好书。

    杰是同窗四年的老友。他思想开放,感觉敏锐,属于“新派”人物。他的衣着虽不独出心裁,但很入时,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他吐谈风趣,常令人捧腹。每次演讲比赛,他总是毛遂自荐,其妙语连珠常博得掌声阵阵。

    在我眼里,他是一本优美而别致的散文诗集,领我进入到那“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的意境。

    莲奋斗于社会已有五年,常来信向我倾诉境况不甚如意的苦衷,后悔书读得太少。为此她要边做工,边学习,还要参加自学考试,决心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炼出自己的“本质”。

    无疑,她是一本教我坚强、催我奋进的好书。

    朋友是好书,但有些“书”只能悟而不能读。

    初识琪时,并不认为她会是“好书”,因为她总“含而不露”,从不与人发长论短。尽管别人争得脸红脖子粗,她也只是报以一个温和的莞尔。所以,在我的最初印象中,她不外是一篇一览无余的短篇小说。可是,有一天跟她随意地聊起来,才知她胸中装着不少有关莎翁、托翁、曹雪芹及鲁迅等文学大师的东西,我望尘莫及,此时才觉得自己原不过是“井底之蛙”。于是,顿悟到琪是一本韵味独具蕴藉隽永的好书,它如泉水一般的看似平谈无奇,却是那么沁人心脾。

    朋友是好书,常聚不散当然求之不得,一旦离别,只好鸿雁传书。虽不及珍本真实,但终有收获。

    贞身居外地,虽不是天各一方,但难得见上一面。好友离别,恰如一本好书正读到精彩处就被人劈空夺去一般,说不出是悲是怒。

    朋友是好书,读通了便成为知已。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差不多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可读的活书:父母是工具书,老师是百科全书,街坊邻居是报纸刊物……

    生活离不开读活书,读好书。

    愿好书源源不断,更愿朋友们永远开心。

    [评析]:“朋友”怎么会是“好书”呢?题目就让人耳目一新。这篇议论性散文,构思不落窠臼,抓住“好书”和“朋友”的相似点设喻,贴切形象,选例典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明题旨,叙得不枝不蔓,议得恰到好处,娓娓道来,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七讲  议论性散文写作技巧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题一直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为考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很自由的写作空间,每年的高考都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文,在各种文体的优秀作文中最为出彩的要属议论性散文了。议论性散文可以包容丰富的内容,便于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显示出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但是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并非易事,应凭借着精心设计的“亮点”来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眼球,尤其入题要快。下面结合2003年全国卷高考优秀作文(“情感与认知”)中的几篇议论性散文的开头为例,简要介绍几种快速入题的方法。

    一、        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和情感有关。”(江苏考生《天平和七弦琴》)

    将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首句即入题,形象地点出了情感与理智的内在关系——情感与理智对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开头,入题迅速,闪烁着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二、        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湖北考生《学会历史的旁观》)

    文章开头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连物都会带着情感的眼光来评价、认知事物,更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人?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将话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相关联想,更体现出了作者的睿智。

    三、        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一起笔就紧扣情感与认知,以一种假设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对本质问题的思索,文章的立意显得十分深刻。这样的入题方式,将设问的修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简洁,却分量十足。

    四、        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湖北考生《心中的天平》)

    优雅的语言、和谐的音节、丰富的形象还不足以触动你的情感吗?还不足以让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来对美的感知,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是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响”吗?

    五、        由抒情议论入题,入情入理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江苏考生《放下感情的叶片》)

    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容易唤起你的共鸣?这样的开头,既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导我们触摸到了这样的本质——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的目光。

    六、        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

    “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戚。”(山东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文章开头即紧扣住一个“情”字,在三句话中嵌入了三句有关情感的名句,显示出了考生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功底说白了就是积累。

    七、        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浙江考生《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感情既是能化苦涩为甘润的“善变的药”,又是可以带来累累伤痕的“双刃剑”。精致的比喻将情感的两重性揭示出来,构成巧妙的对比,非常形象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八、        由假设情景入题,埋下伏笔

     “如果你正赶时间,可是走到路口却被人告诉前面过不去。如果这个人是你认识的人,你会怎么办?如果这个人是陌生人,你又会怎么办?(江西考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是啊,假如遇到这种情景,我们该怎么办?是从感情亲疏的角度出发,对所认识的人相信多一点,对所不认识的人相信少一点,还是反过来?假如其他类似的情景,又该怎么办?很自然地,我们便顺着作者的思路追思下去,去看看作者预设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九、        由品评时事入题,追踪本质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看着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我不禁呐喊,我爱唐装!

    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湖北考生《我爱唐装》)

    直接以APEC会议引起的“唐装热”入题,联系对唐装先后情感态度的不同,引出了对本质的追问——衣服自然不会有对错,错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认知。假如能在入题时用时事材料来紧扣话题,通过品评时事来追踪本质,你的作文的开头是不是也能带着几分新鲜,闪烁着几缕智性的光芒?

    十、        由现实人生入题,发人深省

     “人生活在世上,是在无数的感情里度过。有人说一个人的生命是从笑声中开始又在哭声中结束,这一笑一哭,莫不饱含着浓浓的人情,浸透了感情的一生,使生命有了支柱、目标、希望,使生命真正饱满、充实,使人性有了耀眼的光华。

    人们重感情,人类也许永远也无法理解在一头饥饿的雄狮面前,它的孩子与猎物没有区别的那种无情兽性。然而深深浅浅的感情织成的云却又常常成为一种遮蔽,让人们原本智慧的眼眸无法看到青天。” (湖北考生《莫把情云遮慧眼》)

    由现实人生入题的文章大多能发人深省。像这样的开头,紧扣住人生在世“一哭一笑总关情”的角度来立意,自然引出了对情感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辨证思考,入题不可谓不快,立意不可谓不高。

    十一、由追问历史入题,心怀人文

     “曾几何时,想起周总理原谅日本而痛心。

    又多少次,看见中美领导人会晤而不快。

    我不理解,不理解我们为什么对那些曾经毁坏我们的家园,害得我们背井离乡的敌人那么友善,我迫不及待地需要知道为什么。

    于是,我如饥似渴地迈进历史的长河。”(广东考生《让心作主》)

    是因为不理解还是因为内心的这种深沉丰富的人文情感,才会让作者的笔调显得如此凝重?如果不是缘于对历史的反思与认知,“痛心”、“不快”之类的情感,也许就会显得十分的平淡,难以让文章的立意体现出一定的高度。

    十二、由材料直接入题,简洁明了

     “儿子与邻居说了相同的话,富人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摆布,莫让感情的砝码左右了你的判断。”(河北考生《莫让感情迷了是非眼》)

    尽管是以材料直接入题,但却具有这样的优点:语言简练,比喻传神,观点明确。这样的开头,既紧扣材料,又紧扣话题,突出中心,可谓“一举三得”,起到了开宗明义的效果。

    实际上,一篇作文要脱颖而出,仅仅讲究写好开头的技巧是不够的。但是,也许由一个精彩的开头起笔,你也能写出一篇文辞兼美、中心突出的佳作来。

    例文3:此时有声胜无声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千古绝句。也许,这是当时千言万语在无言中的最好写照。但有时,抑或说更多的时候应是有声胜无声。

    语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重要区别。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它是化解仇恨的有利手段,它是国与国合作的基础……

    这一生最景仰的人是烛之武,不是他肯放下私人恩怨而为国挺身而出的品质,而是他竟能用一段话使秦师从边境中退去,挽救一个国家,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家。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焉用之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些语句,句句击中要害,简洁而又明了,让秦伯感受到亡郑的害处而放弃攻郑。这就是语言促进沟通的力量呀!怎能叫人不佩服?

    这一生最崇拜的人是曹植。试想当时曹植受到亲兄长曹丕的故意刁难时,语言的威力又是何其大。曹植七岁成诗,难道此时能无声胜有声吗?曹植以惊人的智慧吟出了“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短短的四句话使曹丕给曹植留下了一条命。同时,这也是他俩的一种沟通。这般厉害的人,怎么会不让人崇拜呢?

    这一生最佩服的人是触龙,一个小小的人臣,竟能用语言说服赵太后,将自己最心爱的儿子长安君送去当人质。触龙的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常常在我耳边回响,提醒着我语言在沟通中的力量。

    ……

    这些例子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在沟通中的魅力。同样,当你不善于驾驭语言与人沟通时,也许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古时晋国的冯妇被活活烧死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在现代,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不够,原因是不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也许只要父母与子女之间抽出一点时间多聊聊天,多一些沟通,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

    是的,我们没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能力,我们也没有周恩来总理巧答记者的智慧。但我们都有会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为何不物尽其用呢?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应不断充实我们语言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

    请记住,这是一个有声胜无声的社会!

    评语:这篇作文抓住了语言与沟通的关系展开论述。作者用烛之武退秦师、曹植化解兄弟间矛盾、触龙劝说赵太后的为子计之长远等材料。从正面强调了人类自然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并利用已有的冯妇材料从反面强化了自己的观点。作者的思路清晰,材料与观点较统一。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性较强。

    例文4:一步与一生

    自然赐予了人类双脚行走的权利,因而,他们可以在无数的生物种群中脱颖而出,成为大自然的主宰,同时在自然演进的过程中留下自己不灭的足迹。而作为个体的人都得经历向死而生的过程。因此,他们的脚步也会从蹒跚迈向坚定,一步一步地留下人生的辉煌。

    婴儿时期的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小心,颤巍巍的双腿艰难地向前挪动,然而就从迈开第一步的那刻起,他就向世界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喊:“勇敢迈出你的第一步。”于是,一个充满未知和神秘的世界在脚下不断地延展,无法预知前面是坦途还是深渊,但仍要无畏地走下去,如远古的人们在黑暗的森林中顽强的探索——既然有了行走的权利,就不能拒绝迈开步子、裹足不前。可以说,婴儿时期的每一步都是给将来打基础——骨骼和肌肉在不停地生长,步履便会愈加稳健,亦如雄鹰在幼时就要被父母从悬崖抛下,强迫他们拍打翅膀,学会在蓝天自由自在地翱翔。

    青年时代的脚步匆忙而又张狂。他们的双腿充满了力量,健步如飞,却少了些许沉稳。但这都不重要,倘若此时的脚步过于沉稳,不免在小心之中显现老气,那便不能称为青年。青年时代的每一步可以看作是在不断地调整人生的航向。因为对一艘船而言,若方向稍有偏差,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偏离预定的航线。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时的每一步都跨稳了、跨对了,那么人生就要少走许多弯路。诸葛亮二十八岁出山,周瑜十八岁挂帅,虽然崎岖不可回避: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周公瑾英年早逝,折戟沉沙。关键的是不要让脚步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要踏出一条灿烂光明的人生之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如果他第一步踏错了,那么旧中国不过多了一名工程师或一个养家糊口的郎中周树人,而不会有伟大文学家的诞生。

    中年的脚步,便多了一份沉稳,这是经过数十年的磨炼之后才有的气度,举手投足,都流露出一份淡定的从容,面对太多的抉择,他们学会了笑对人生,这时的脚步不再匆忙,偶尔还回回头,看看身后留下的足迹,每一步都如此小心,因为肩负着伟大的责任。

    时光流逝,当一个人白发苍苍,又如同婴儿般,拄着拐杖驻留人生最后一程时,蓦然回首,他应该为自己高兴——婴儿时积累了力量,力量虽小却步履顽强;青年时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脚步跨得很大,速度很快;中年时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脚步沉稳中透露出些许淡定从容。

    人一生的脚步就应当如此度过。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一步一生,一生一辉煌。

    评语:本文议论的是一步与一生的关系,作者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幼儿、青年、中年、老年。然后,就不同阶段人会选择不同的迈步,不同的迈步都是由年龄不同而决定的。幼儿的脚步于颤巍中探索,青年的脚步于匆忙中矫正,中年的脚步于沉稳中淡定,老年的脚步于蹒跚中回眸。整篇文章思路清晰,文脉畅通,叙述理性,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人一生的脚步就应如此度过。

    第二段,作者巧妙地使用了类比手法,将幼儿的跨步和幼鹰如何学会飞翔类比,文学性很强,让读者易于接受。第三段,作者把历史上的人物信手拈来,增强了本文的历史内涵,显得感情洋溢。


    第八讲  议论性散文的象、情、理

    议论散文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融象、情、理于一炉,合说理与文艺于一体。

    因此,议论性散文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和哲理性三大特点。下面试分别说明。

    一、     形象性

    虽然议论性散文以明理为主,但因其是文学作品的一类,因此,他不完全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逻辑思维来提出论点,列出论据,得出结论,而是讲究造境造意,以形象的选用、刻画与描述来引人入文,让人如临其境,聆听作者思想的絮语,感觉作者情愫的灵动,从而体现其文学艺术的感染力。

    议论散文中所描述的形象,是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当然,议论散文中的形象,又不完全同于记叙散文中的人、事、物的形象那么完整,具有特指性,它往往是片断,或者综述,比如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一文中,“那些痛苦的呼唤”甚至只是一个细节,只是一种语言的表述方式。没有具体的人事物,但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就是具体的,形象的。就因为他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指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影……”“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经及全球性的孤独、追究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本文旨在说明“我为何而生”的理由,但全文没有纯理性的说教,几乎全是可感可知的形象化语言,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形象,使意的表达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含蓄深刻,更富于审美张力;不仅从说理上更加折服读者,而且从行文上也更加感染读者。

    议论散文中的形象,往往不是作者直接和唯一的抒情对象,而只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或者脊梁。因此,在作品中,一般不会看到对形象的完整的具体的细致入微的描写。

    二.抒情性

    议论性散文的抒情往往被读者所忽略。议论性散文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性的表达,抒情散文重于感情的外露。议论散文能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联想和思索的天地,它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文学性和情感性较弱。当然,议论散文与抒怀散文和一般议论文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线,中间有着一条渐变的过渡地带。

    议论散文的鉴赏,要注重于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从而感受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用典型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证明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看似是理性的表达,但又充满了作者对马克思为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的高度赞美,“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表达了对战友的逝世的无比悲痛与深切的悼念之情。再如清冈卓行在《米洛的维纳斯》中,阐释了“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审美观点。而在文末,作者写道:“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从而高度地赞颂了这尊世界顶级艺术作品的无价之价值,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无比的钟爱之情。

    三.哲理性

    议论散文要有哲理性,议论散文终归要以“理趣”取胜。因此,如果一篇议论性散文让人读后能感受得出自然、宇宙,生活、人生等的一般规律与普遍意义,那它就是一篇具有深刻意义的好作品。

    我们在阅读优秀的议论散文时,除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外,还必须从中体会和感受深邃的哲理光辉。富有哲理性的散文,它的生命力往往是与宇宙与人类的生命共存的。这样的文章,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历史长河所淹没。我们现在不还时时将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中的“文质斌斌,然后君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来砥砺自己,勉励他人吗?富有理趣的文章也不会受空间的阻隔而限制了它哲理的光芒,如:“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法国思想家卢梭) “进步是今天的活动、明天的保证。” (美国思想家 家默生)“ 金钱是善仆,也是恶主。”( 英国哲学家 培根 ) “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美国科学家 爱因斯坦 )“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这出自于名人笔下的文字不是跨越重洋,穿越时空,永远闪熠熠之光,时时照耀着人类的思想与灵魂吗?

    议论散文作家常常被生活中的一人一事甚或一草一木,缕风片云所感动,从而思潮起伏,浮想连翩,说古到今。以联想、象征等方式,通过妙用文学的艺术手法来完成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的写作目的。如巴金在《灯》中从眼前的灯写到回忆中的灯、书本上的灯,朋友眼里的灯等,得出了这样的哲理:“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来的”。刘征在《过万重山漫想》中写自己坐船过三峡时,产生的奇思妙想,想像的翅膀飞到了远古,写第一个过三峡的人如何历尽千辛万苦的,从而得出“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的哲理。

    有人喜爱叙述性散文,因为其中的人和事可知可感,有人喜爱抒情散文,因为其中的情感如泣如诉。多读叙述性散文能让人多知,多读抒情性散文能让人多情,请多读议论散文吧,因为它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学会多思,使你的思想变得睿智,不仅如此,同样也能让你多知多情,因为它是融“理智之趣”、“意象之趣”和“情感之趣”为一炉的艺术作品。

    2003年高考语文的北京卷和全国卷上的现代文阅读选文《夜雨诗意》和《乡土情绪》均属于议论性散文。《夜雨诗意》通过对“富有的雅士”在郊区造别墅是专为在雨天欣赏夜雨的诗意的形象描写,引出了作者“狼狈的苦旅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的深情感慨,并表明了作者“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的审美观点和意趣。《乡土情绪》通过对乡土的亲友、草木、风俗以及童趣等的形象描述,抒发了作者“‘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的故乡情怀,并以此为基础,把文章主旨升华到了“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传统的高度上来了。

    由此看,议论性散文是高考阅读试题选文的重点文体,那么,无论是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还是在冲刺高考的系统复习中,希望考生们把议论性散文的阅读与练习作为重点来抓。

    例文5:就这样,岁岁年年

    太阳把光明传递给了地球和月亮,于是生命就这样诞生了。——题记

    春天,吹响了万物生命的序曲,润物无声,随后春把生命传递给了夏天;狂风暴雨,汪洋中生命经历了抗争,于是夏又把生命传递给了秋天;百川灌河,天高地迥,生命逐渐呈现出了金黄,成熟地弯下了腰,带着一种不刺眼的光芒,生命被传递到了冬天;风雪中,生命在大地中涌动,即使到了最后,也要“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生命的传递,传递中的生命,在这里没有怨言,没有退缩,更没有悲伤,就这样,岁岁年年。

    传递是一种责任

    是谁让九州动容?李密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无论是董永卖身葬父,还是黄香扇枕温衾,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孝,这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我们有责任把它传递下去,天下孝悌,匹夫有责。站在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做到了呢?记得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故事内容是,晚上妈妈给儿子洗完脚以后,又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妈妈的举动后立即也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孝要勇于承担,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田世国,用身体传递着爱心,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到了慰藉。2006年,林秀贞,一个普通农民,一名共产党员。30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孝”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一个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所以“孝”需要传递,一代又一代,这是责任。

    传递更是一项崇高的使命

    是谁搅动了一江春水?屈原站在汨罗江畔,那是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抱石坠汨罗江。生命沿江而下,传递了两千多年的辉煌,于是我们听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更看到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语。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显然,这种需要一代代人传递的民族魂就是“重大义,轻生死”的生死观,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精神。虽然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但滚滚滔滔的长江、黄河,在经历了九曲十八弯后,仍然横亘在中华民族的版图上,传递着先辈的爱国精神,我们不必为古人独怆然而泣下,因为此时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爱国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升旗仪式中的铮铮誓言,应该就像孔繁森,像任长霞,像袁隆平,还有像在与洪水搏斗的勇士,像在与病魔斗争的白衣天使,像所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的人们。

    所以“爱”需要传递,一年又一年,这是使命。

    风,把春的信息传递给了大地,于是有了万物复苏;爱,把情传递给了亲人,于是有了依依不舍;义,把道传给了生,于是有了舍生取义……就这样,岁岁年年。

    评语:本文属于议论性散文,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范文。文章语言优美,抒情味浓,联想自然,议论透彻,逻辑严密,大气淋漓,容量丰富。显示了作者具有很强的议论文写作功力。

    作者行文时能紧扣话题进行高远的立意。文章从生命的生生不息中,选择了什么需要“传递”和“传递”什么的问题,写出了自然界在传递,更写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孝道的传递、对爱心的传递,结尾自然总结出了主题。文章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浩然正气,充分显示出作者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

    再次,文章拟题恰当、形象深刻,用“就这样,岁岁年年”做标题,意味深长。成功运用了两个小标题,层次清楚。引用较多,随手拈来,文采斐然。事例既有古代的,又有当今的,论据充实。首尾呼应,结尾升华,排比有气势。

    例文6:拥有与快乐

    当远古的洪水退去,白鸽衔着橄榄枝飞翔,诺亚是快乐的,因为他从此将拥有平安;当潘多拉的魔盒打开,灾祸肆虐人间,耶比米修斯并未失去快乐,因为魔盒中还有希望。

    拥有自由是快乐的,快乐的本质就是自由。拥有生命与自由,是上苍赋予我们的最大福泽。丧失了自由的生命,如同囚禁在金笼中的夜莺,纵使拥有皇帝的宠爱和无上的荣耀,也不可能唱出真正快乐的曲调。正因如此,才有了帕特里克·亨利签署《独立宣言》时“不自由,毋宁死”那振聋发聩的宣言;才有了裴多菲“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千古绝唱。

    拥有爱是快乐的,即使是伟大无私的太阳也不可能照亮整个地球,而爱的阳光却可以消融心灵的黑暗。疾病所带来的残疾对海伦·凯勒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然而爱却使她重新拥有了人的尊严、快乐和幸福。海伦的世界中没有任何物理意义的光,然而别人对她的爱以及她对这个世界的爱却是如此光亮耀眼。她看不见,听不见,但她拥有爱,那是将心灵联结起来的无形的线,爱使她从人生低谷中站起来,快乐地生活。她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耳朵听见的乐音当作我的交响乐,把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拥有自然的心境是快乐的,譬如庄周,他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往来悠悠,聚散悠悠,在一种闲适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当别人在朝堂之上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远在野外微笑;而当别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他的心境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野幽芳独放,一尘不染,指引着厌倦俗世生活的人们。

    拥有信仰,拥有梦想是快乐的;拥有温馨的家庭,拥有知心的友人是快乐的;拥有一句温柔的叮咛、一声深情的呼唤是快乐的;拥有一本经典的书籍、一杯香浓的咖啡是快乐的;拥有生活中的美,拥有发现这种美的能力是快乐的。凡有拥有,皆成快乐,谁又真的会一无所有呢?因自己的拥有而快乐,快乐自己的拥有,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基本态度。

    评语:作者由“拥有”二字联想开去,联想到一系列“拥有”的具体对象,重点论述自由、爱和自然的心境与快乐的关系,同时涉及平安、希望、信仰、梦想、温馨的家庭、知心的友人、温柔的叮咛、深情的呼唤、经典的书籍、香浓的咖啡、生活中的美和拥有发现这种美的能力等,最后得出结论。议论详略有致,行文自由,文笔潇洒而又紧扣话题。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回避了金钱、财富这类比较“熟”的角度,避免了考场作文中大量出现的撞车现象,立意新颖,材料丰富,值得效仿。

    肖韬华简介

    肖韬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乐昌市1999年—2004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乐昌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韶关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作品以儿童文学为主,有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教学随笔等;在《儿童文学》、《童话故事》、《南方日报》、《中国教育报》、《初中生》、《蒲公英》等几十种报刊杂志发表诗文五十余万字。多次获各级各类征文大赛奖,1995年、1999年、2003年分别三次获韶关市中学教学优秀课例一等奖;1996年获全国中语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999年获全国中语会第二届“三老杯”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德育报“爱我家乡”征文二等奖。1993年出版了《写作与阅读58法》(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12·4万字);2001年出版了《写作创新》(作家出版社出版,16·5万字),该书于2002年10月获全国中语会第二届“语通杯”全国语文教研成果大赛优秀论著一等奖;童话集《奇异果》(数字图书,15万字)于2004年12月由工人出版社出版;《怎样写出好作文——写作思维与方法》(20万字)于2006年6月中央译著出版社出版,该书2007年1月获教育部中小学奖励基金会三等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写作基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xq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