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凌晨,梦到一个瞬间的镜头:一位本办公室的领导,从我面前向我左手走过去。他露出温暖热情的脸庞,想要唤起我的关注与配合。我向右擦身过去,有意无意地忽略办公室领导的面庞。我的脸上,微微冲动,下意识地忽略“自以为是的权威”,自顾自要发起一个符合我“所观所念”的创意。
【梦的觉察与分析】
一位本办公室的领导,从我面前向我左手走过去。我在现实中没见过此人,他只是一个关于权威的角色符号。他露出温暖热情的脸庞,想要唤起我的关注与配合。我把他身上脸上的信息,读成“你自以为是”,无声的回应道,“我心以为非”。这种差异,让我联想到,寄养过程的生命体验,在父母视野之外,后来回到父母身边,这些寄养体验、感受、想法不为父母所读懂,所察觉,于是,在如此一些微妙瞬间,我“看见”,父母与我咫尺之隔,内心却天涯不知何处。
我向右擦身过去,有意无意地忽略办公室领导的面庞。我的脸上,微微冲动,下意识地忽略“自以为是的权威”,自顾自要发起一个符合我“所观所念”的创意。我们俩此刻“看见”的,所观所念的,不一样。他在保持某种现状,保持我寄养之前与父母的关系状态;我正起念着一个创意,这个正在冒出来的创意,符合寄养体验深度、也即我此刻的内心感受、所观所念。这是一个具有人格适应特征的瞬间。同时,诠释了所谓宽容,就是理解到每个人脚本不同,生命体验不同,感受想法动机不同,所以得留出空间和时间,包容这些我们无力瞬间“看见”的不同,留待日后慢慢“看见”。
梦中,我的第三只眼睛,既“看见”了权威,也捕捉到我自己的状态,就像照镜子,又像抓拍。我注意到,这位权威的状态,符合他以为是的现实,在他看来,我的淡漠反应出乎他的理解之外。同时,我也知道,父母权威,因为我寄养期间他的不在场,还因为童年脚本的不同-他没被寄养,至少没有在我那个年龄被寄养,所以他无法体验并“看见”我的内心,他不是故意如此,他真地看不到,无论如何都看不到,于是我“唯一有效”的脚本写法,就是忽略父母的状态,自顾自前行,呼应并符合我所在的现实。父母的现实,我的现实,是各自心灵真实的两种现实。
共情到3岁的我,急需理解和安抚的时刻却无人懂得,这中间的无奈与哀伤,此刻令我心疼难过,无声抽泣,潸然泪下。我人格里的父母,终于读懂了我人格里的儿童。
相互“看见”,是生命的一种饥渴,一种安抚饥渴,一种心理能量饥渴。心理咨询师在人间的功能与作用,很多时候,就是帮助来访者实现这种“看见”、被“看见”的专业工具。可喜我的梦,正在精细、准确地引领我的一步步“看见”。
一旦“看见”,何复他求。
一旦“看见”,此生何求。
一旦“看见”,心平气和。
“看见”“看不见”:读那些“忽略权威”的瞬间“看见”“看不见”:读那些“忽略权威”的瞬间
亲爱的@髙桦:读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童年的“记忆”,(暂且借用记忆这个词),永远都不会改变吗?很多很多人有这方面的“记忆”存在,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想要问的问题是:我自己没“出来”,能让他人出来吗?想听你的解套之良策。[握手]
高桦:亲爱的,活到老,觉察领悟到老,改变成长到老。咨询师自己走到哪里,就把来访者带到哪里。没有尽头。童年的经历,如寄养,不会改变,对经历(如寄养)的感受,随着觉察领悟不断改变,激发其资源和正面行为的一面,忽略负面行为的一面。一旦“看见”,便难以为害。摆脱人生脚本的程度,跟生命的自由程度,成正比。
被你看见,真好(转)觉察的两个面向就是洞察和觉醒,洞察就像剑,可以了一切因果,觉醒像莲花,可以接纳所有能量。利用剑与莲花的能量,让一个人彻底蜕变自己的生命,左手莲花,右手剑,心中有意愿,则能够断生命中所有烦恼。生命中的所有问题,只是因为觉察力还不够。这本书让一人深刻觉察和改变自己,并且获得在自己以后生命中以自己为师,自我觉察,觉醒,觉悟的能力。
网友评论